夜读九江丨(钩沉)古寻阳二次迁城

2024-09-30 19:20 长江周刊 阅读 32719

古寻阳二次迁城

  


西汉初年置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归属武昌郡。古寻阳县辖区相当于今九江以西、湖北广济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柴桑县,治所以今柴桑区马头村之说为主,归属豫章郡。柴桑县辖区包含庐山周边的今九江市区、庐山市以及德安县一部。

东晋时,江州治所治由豫章(今南昌)迁至寻阳,东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06年),当时江州刺史温峤将寻阳县治从长江以北迁到江南鹤问寨(今九江七里湖一带)。

这次迁城在古籍《地理通释》中有“汉寻阳在江北,晋温峤迁至江州”的记载,在古籍《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同样内容的叙述。

这是历史上古寻阳的第一次迁城,这次迁城的将古寻阳行政机构从湖北迁到今天的九江地域,管辖地域不变,仅将治所所在地迁至辖区内另一个地方而已。不涉及城市房屋拆迁,人口的大量迁移等问题,所以社会动荡不大。

而古寻阳第二次迁城则是完全不一样。东晋从长江北岸迁到江西的古寻阳城在今九江市城郊一带,它东毗七里湖西岸、西依鹤问寨、北抵赛城湖、南至拜台山,整个区域呈不规则长方形。

九江古代先民从三皇五帝时期、夏代的三苗部落族群、商代的南巢氏部落、周代的扬越部落就在古寻阳一带居住繁衍。当时这儿有山有水,山区林木茂盛,野生动植物生长其中,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可供耕种,河流湖泊中水产品种类繁多,区域内舟楫来往各地,陆路古驿道通向四面八方。从五帝开始一直延续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早中期,九江先民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1981年5月和1985年1月,江西省及九江市考古工作者联合在这片地域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遗址、遗物。枯水季节时,考古工作者在湖边坡地和退水露出的湖底中发现有屋基、水井、窑址、墓穴、大量古代残碎砖瓦,一些有古代年号的陶瓷碎片和为数不少的各种古代钱币。通过科学分析和论证,考古工作者得出结论:这一带在历史上曾经是柴桑县、寻阳郡、江州的治所。1996年,古寻阳遗址出土了大量官铸民造的古钱币。这些古钱币分别在秦二世、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铸造,时间跨越七百余年。

从隋代开始,古寻阳先民居住的这一带开始频繁出现水患的侵扰。越来越严重的水患,让人们不能在这里正常生存。于是,他们渐渐向现在的九江市区迁移。由于古寻阳一带水患侵入是逐步慢慢发展扩大,所以寻阳古城先民直到唐朝时期才基本完成城市的搬迁和新城区的新建,在这之前七里湖尚未形成。现在的七里湖、八里湖、鹤问湖在基本相同的水域范围,在称谓上则扬弃了之前的“上湖”“中湖”“下湖”的名称。古寻阳城湮没在这一大片湖水的淤泥之中,它伴随湖水的波涛向当今的人们诉说着九江城市搬迁的沧桑历史。

古寻阳为何会频遭水患而迁城呢?

根据大量史料进行客观分析后,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频繁的地震使七里湖一带地面下沉,江水侵入。据《后汉书》记载,仅东汉安帝(刘祐)朝十九年当中,全国共发生大地震23起,这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年代,其中一些地震很可能造成今赣北地区有些地方地面下沉。东汉安帝“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六月壬辰,豫章员谿原山崩”就发生在离古寻阳不远的地方,但后果特别严重。两晋时期,一次大地震让赣北地区一些地方大面积下沉,当时建成600余年历史的枭阳古城(今都昌县周溪镇大屋场村以南60米的湖洲上)逐渐被鄱阳湖淹没,最后沉迹湖中。此处离古寻阳城一带较近,如此强震必然波及古寻阳城地域,使长江水加大了入侵的力度。一些居住在七里湖附近的老人听祖上人说,七里湖本来没有湖,是晋代大地震后才逐渐形成的湖。

此外,天文因素也造成了地质运动发生变化,地球大气层运行紊乱使长江主泓道不断南移。汉代初期长江出武穴后,摆脱两山夹峙的局面在黄梅及望江盆地中分成九条岔道,皆东合入长江,其主泓道不断摆动,在地质作用影响下向南偏移。当时长江主泓道在今湖北太白湖、龙感、大官、黄梅一线(见《水经记》),鄱阳盆地不存在大水体,鄱阳湖尚未形成。公元400年前后(东晋时期),长江主泓道逐渐南移到湖口一带,当时赣江已不再从吴城进鄱阳湖盆地,而从湖口入长江。此时鄱阳湖开始逐渐形成。随着长江改道、洪水入侵,水面不断扩大,古寻阳城的生存威胁越来越严重。

两晋以来北人大量南迁,令古寻阳城地域人口大大增加。本来流经古寻阳郡的一些河流溪水在生产活动中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堵塞、填埋,造成原本的天然排水系统不畅,内涝的情况经常出现。

古代科学技术落后,没有先进的治水技术,两晋时期的古寻阳政府没有很好地组织劳动力修建堤坝来防御洪水,于是洪水来了堵不住,内涝时积水又疏不出,古寻阳城水患越来越严重。唐朝以后,防洪预警机制水报、预测水文的机构水文站、防洪法规等制度才开始制定出来,但这些制度已经无法消除古寻阳的水患。

隋唐以来,国库丰盈。尤其是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之后,社会财富增加。此时,政府和老百姓才有经济能力拆旧城、建新城,修建官方的楼阁屋宇、大马路以及老百姓自己的居所。

他们搬迁到今九江市区一带的城区,地势高而且丘陵多,这样新的寻阳郡城不易遭受水灾。在明清时期九江府志里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大小山丘散落在府内各地,至今九江市区内有些地名仍有山丘的遗痕,如延支山、山川岭、梅绽坡等地。可以说,整个隋代及唐代初期的九江先民一直生活在城区大拆迁的时代,他们见证了九江城市变迁的历史。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