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庾楼兴废话春秋

2024-08-09 11:32 浔阳晚报 阅读 31853

庾楼兴废话春秋

 □ 刘为珍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竹雾晓笼衔岭月,蘋风暖送过江春。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这是大诗人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贬任江州司马时所题留的《庾楼晓望》。那是一个初春的凌晨,诗人带着仕途受挫的惆怅与远离亲人的乡愁,孤身只影,登上庾楼。凭栏远眺,明曦东起,弦月西沉,春风送暖,残雪未尽,远山近水都笼罩在朦胧的晓雾之中。天宇苍茫,庾楼静谧,咚咚的衙鼓声入耳惊心,还未能将这座古城从睡梦中催醒。三百余年,冬去春来,月朔月望,这庾楼之上,来来往往,彳彳亍亍,该流连过多少望乡游子?萌生过多少一丝丝,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之情!这首诗远近交替,山水映衬,静中有动,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确实为这座名楼平添了许多文化底蕴。

  庾亮楼,位于九江市浔阳区西园,“庾楼明月”,曾列为历史名胜“江州十景”之一,也是九江市地标性建筑之一。

  以人名楼的庾亮,字元规,东晋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为东晋明帝司马绍庾皇后的胞兄,成帝司马衍的“国舅爷”。历仕元帝、明帝、成帝,可谓是“东晋中兴”的三朝元老。明帝居东宫时,就与温峤具为“太子布衣之好”。明帝即位,即入朝参政。太宁三年(325年)迁中书监,成为辅佐明帝巩固东晋政权的股肱重臣。成帝年幼即位,身居中书令的庾亮与大司徒王导一起,为明帝临终托孤的辅政大臣。庾亮辅政,权倾朝野。尤其是在平定王敦叛乱之后,王导虽然与堂弟王敦撇清了关系,未受牵连,但也是大权旁落,庾亮更是大权独揽,将王导撇在一边。王导也因此心生芥蒂。《晋书·王导传》就录有相关记载:“时,亮虽据外镇而遥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趋势者多归之。”意思是说,庾亮虽然领兵在外,但操控朝政,手握重兵,位居上流,权倾朝野,许多人都投靠他。《世说新语》中还录有一则庾亮专权的故事:“庾公权重,足倾王公。亮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故事是说,庾亮的权力已远远大于王公,庾亮住在西边的石头城,王公坐在东边的冶城。常有大风扬起沙尘,王公就用扇子来遮拦说:“这是元规尘,呛人!”故事中的“王公”,即为同是托孤辅政大臣王导。王导是司马政权“衣冠南渡”的关键人物,他帮助元帝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元帝执政期间,也是权重一时,曾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但是明帝、成帝期间,庾亮也从“布衣之好”,到辅政大臣的“国舅爷”。临朝听政的庾太后又是他的亲妹,庾亮便后来者居上,其权力就渐渐超越了大司徒王导。故事中所指的石头城在南京城西的清凉山麓,而冶城在东边的朝天宫一带,两者相距较远,庾亮在石城扬尘,还真的就遮天蔽日刮到王导所坐的冶城?上则故事虽有夸张,但还是说明庾亮当时权势之大,连同为辅政大臣的王导都奈何不得。后来人们还将“元规尘”,演绎为权贵得势、气熖熏人的代名词。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动乱年代,庾亮专权,还引发了“苏祖之乱”。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起兵,掳成帝,陷建康,矫诏大赦天下,而唯独庾亮三兄弟不在其列。由此可见,苏祖之乱,其根源是庾亮专权所惹起的。后来还是依赖大将军陶侃不记前嫌,以大局为重,出兵才得以平息。陶侃死后,庾亮削除陶侃旧部,曾一度兼任过江州刺史。但是他把治所设在武昌(今鄂州),并未在江州(九江)开府坐镇。然而,历世九江人还是对庾亮崇敬有加,现在以之命名的,除庾亮楼外,还有庾亮矶、庾亮路等纪念性的地名。

  庾亮楼,建自何时,座落何址,修于何人之手,史料记载莫衷一是。

  先说庾楼修建时间,以白居易《庾楼晓望》为据,按诗句“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即白居易登楼题诗时,庾楼修建大约有三百年前后。白居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915年)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权贵所恶而贬为江州司马。如按此推算,白居易所登临的庾楼应于唐初所建。

  再据方志所载,明嘉靖《九江府志》记载:“庾楼在府治后城外十余步,滨大江。晋咸和间,庾亮镇江州时所建。”清同治《德化县志》也承袭此说:“庾楼,在府署后,滨大江,晋庾亮镇江州所建。唐剌史崔某起新楼于庾楼故址。白居易有诗曰:‘忧人何处可忘忧,碧甃红栏江水头。从此浔阳风月夜,崔公楼替庾公楼’。”

  再查《晋书》庾亮本传:“陶侃薨,迁亮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亮固让开府,乃迁镇武昌。”也就是说,庾亮是在陶侃去世后才兼任江州剌史,从芜湖移镇武昌。陶侃是咸和九年(334年)六月病逝,庾亮是咸和九年之后才兼任江州剌史,即庾亮楼修建时间不会早于咸和九年,即使是在庾亮任江州剌史时就修建此楼,白居易是元和十年,即815年贬任江州司马,距此约480年,也就是说,晋代在江州修建的首座庾亮楼在唐朝之前就倒塌了,白易居贬居江州时的“庾亮楼”是江州崔剌史于唐初太宗贞观年间所修建的“崔公楼”。

  庾亮楼究竟为何所建,也各有所云。宋苏辙在他的《江州五咏·庾楼》诗曾作过这样表述:“元规情不薄,上客有殷生。夜半酒将罢,公来坐不惊。舞翻江有迥,谈落麈毛轻。尘世风流尽,高楼空此名。”这首诗引用了庾亮与属下殷生等吟咏同乐的故事,从而也似乎告诉世人,庾楼是由此而建。

  不过,诗句中“元规”与“殷生”的故事并非发生在江州的庾楼。正史《晋书·庾亮传》就录有相关记载:“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其坦率行己,多此类也。”南朝的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十许人。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戏坐,甚得任乐。”由此可见,庾亮与属下同乐的故事是发生在武昌(今鄂州)的“南楼”。

  大诗人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就援引了这个典故:“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对庾亮的尊重,乃至建楼纪念,其初衷不仅仅是对“庾公爱月”雅兴的认同,还出于对庾亮身居高位而坦率近人的推崇。至于说江州十景之一的庾亮楼是为何托建,因资料所限不得而知。如把发生在武昌南楼的故事嫁接到九江庾楼的起因,就难免有附会之嫌了。

  庾亮楼何时成为一方名胜,无确切考据。现存资料中宋陆游在《入蜀记》是这样评述:“自京口(镇江)以西,登览之地多矣,无出庾楼右者。楼不甚高,而觉江山烟云,皆在几席间,其绝景也。”范大成在他的《吴船录》中,对庾楼也有高度评价:“泊江州,登庾楼,前临大江,后对康庐,背面皆登临奇绝。又名山大川,悉萃此楼,他处不兼有,此独擅之。”

  可见,庾亮楼到两宋就是九江地标性名楼了。它不仅是文人墨客吟咏歌乐之所,也是高官显贵应酬交际之地。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元朝元帅伯颜攻打九江,南宋兵部尚书、提举江州吕师夔,率江州知州钱真孙、南康知军叶阊不战而降。吕师夔被元帅伯颜命任为江州知州,吕感激涕零,设宴致谢。这场辱没官德、有失人品的答谢宴就摆在庾亮楼。《元史》就曾录有相关记载:“宴之庾公楼,饰宋宗室二女以进。伯颜怒曰:‘吾奉天子命,帅师问罪于宋,岂以女色移吾志乎?’斥遣之。”一个前朝旧臣,在新旧更替中,因回天乏术,不战而降,所谓是“识时世为俊杰”,后人不敢妄加评说。但是,将曾效忠过前朝的宗室二女作为阿谀奉承的礼品去送给新朝元帅,其官德人品则为后人所不齿了!

  庾楼兴废更替,究竟何时倒塌,何时再建,现有文献缺乏完整记载。1979年修复浪井时,出土了一块“庾楼故址”石碑,石碑为九江知府李从正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所立。由此推断,元末明初期间发生在江州一带的朱陈之战,庾楼也在这场战争之中已化为废墟了。

  明嘉靖五年(1526年),何棐任九江兵备道,次年在衙署东侧复建庾楼,他在《复庾楼记》写道:“(楼)高二丈有奇,深广各四丈。地位迥绝,得负震拱兑之宜。开八窗,视四表,山川形胜,城郭人民,靡不在目。噫嘻!此又九江之大观也!”

  史料还有记载,落成之日,典礼隆盛,连兵部右侍郎寇天叙也莅临盛典,并留有诗作:“层楼新构半山隈,俯仰乾坤亦壮哉。五老奇峰当面立,一声幽鸟隔帘来。地联吴楚跨南障,势控江淮接上台。几度空临无限兴,笑谈樽俎谩徘徊。”一个地方新楼的落成典礼,兵备道把兵部右侍郎都请到了,其盛况就不言而喻了。

  “也动元规兴,西风访破楼。浔阳依旧月,晋代可怜秋。事业凭公论,登楼吊古丘。污人尘在否?豪迈至今留。”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九江海关监督唐英所作的《秋日庾楼怀古》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庾亮当年在石城扬尘,不仅尘污冶城的王公,事隔1500余年,唐英还是耿耿于怀。此外,也告诉世人,清顺治年间修建的“庾楼”,历经百年风雨,在乾隆年间已残败不堪成了“破楼”。到了咸丰年间,清廷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庾楼也在风雨飘摇中坍塌了。

  现坐落在西园的庾楼,修建于2007年,为钢混仿木结构,歇山顶,颇具明清风格,高层匾额“庾亮楼”,下层匾额“浪井茶楼”。一座盛世名楼,不仅复还了一城名胜,也见证了这座名城的发展。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