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凌晨,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岁。李政道在青年时代曾在赣州求学,与赣州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
在赣州古城八境台下的丹桂井1号,有一处被岁月淹没的老宅子。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赣州收容由北向南流亡学生的招待所,当时称作战区学生训导所。
这里曾经收留过一位贫病交加,仅依靠给茶馆打杂来维系生计的小伙子。任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小伙子,后来却成为享誉全球的物理学泰斗,他就是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穿越时空,回望83年前那段烽火岁月,原本衣食无忧的李政道,为何从上海一路逃难至江西赣州,又度过了怎样的学习时光?
李政道。图源李政道研究所
01
跌跌撞撞地来到赣州
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国大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英、法租界内,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日军进占租界,上海完全沦陷。正在上海求学的李政道为躲避战乱,决定逃离上海,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江西,就读于赣州联合中学。
熟悉赣州民国历史的刘长龄老师介绍说:“当年赣州联中的旧址就在郁孤台旁边的停车场,现在的旧址就剩两棵大榕树了,而李政道就在赣州联中读了两年书,住在丹桂井巷的一个小院子里。”
1942年初,李政道随嘉兴秀州中学师生一起,追赶一路南迁的浙江大学来到赣州。当时刚刚度过15岁生日的李政道就读于赣州联中,住在这所专为流浪学生设立的招待所里。直至1943年7月初,李政道刚刚照完毕业照,来不及拿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就急匆匆地赶赴贵州报考浙江大学了。
而正是赣州这片土地,点燃了李政道对物理学的热爱,让他首次意识到自己在物理学领域所蕴含的潜能与天赋。赣州不仅是他成长的见证者,更是他物理启蒙的摇篮,为他日后的科学探索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当年不起眼的这个落难学生招待所,如今已修葺一新,布置成了“李政道博士在赣州展览馆”,门口的对联还写着“联中俊才桃李秀章贡,瑞典诺奖政道誉全球”。
位于赣州丹桂井1号的“李政道博士在赣州”故居展览馆。
02
为维持生活在茶馆打杂
经过长途跋涉,贫病交加且身无分文的李政道被滞留在了赣州。他曾经在《去大后方》书中说,当时他得的疟疾是恶性的。疟疾,就是民间俗称的“打摆子”。
逃难路上没有医药,疟疾又反复发作,好不容易走到赣州,李政道实在走不动了,就停留下来,被政府设置的流浪难民和学生救助机构收留,慢慢治疗之后才恢复体力。
初到赣州,李政道首先要想办法维持生活。那时候日军飞机一到下午三四点钟就来轰炸。空袭警报一响,赣州城开茶馆的人都要出城,经过贡水河上的浮桥到城东山里的防空洞避难。
于是李政道就跟一家茶馆老板说,敌机来了你去躲轰炸,我给你照看茶馆,只要把客人吃剩的东西让我吃就行。后来,李政道把茶馆收拾得井井有条,隔壁的茶馆知道后也让他打理。穷困潦倒的李政道,依靠这种方法来维持生活。
少年时期李政道。
03
在赣州图书馆自学物理学
1943年夏天,李政道的生活略微安定下来,疟疾也逐渐痊愈。除去到城里茶馆帮忙,闲时他就在新赣南图书馆读书。逃难过程中,李政道连生存都困难,只能依靠自学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在赣州新赣南图书馆里,李政道建立了对物理概念特有的洞察力,也慢慢了解自己在学习数理科学方面的特长。
李政道在回忆中曾说,数学对他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从前提假设出发,直到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很自然,但是物理学就不同了。此前李政道对物理学知识了解不多,他是在赣州学习的时候,偶然读到一套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教授所著的《普通物理学》大学教科书,才对物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李政道对在新赣南图书馆读大学物理教科书的情景记忆尤深。他读到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时感到非常新奇,原来这个复杂宇宙天地间居然可以有普适的定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形下,他边读书边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去思考。他觉得第一定律(物体无外力之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和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很好理解,但是对于牛顿第二定律f=ma却感到费解。
李政道说他经过反复思索,终于领悟到方程式右边的质量m可以由万有引力定律来确定。这样牛顿第二定律就好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的是物理学称之为“惯性质量”的质量,万有引力所确定的是“引力质量”,两者等价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少年时代的李政道,通过自学一套物理教科书,掌握了物理学的方法。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少年能够有如此高深的物理学思维,这或许就是一个物理天才的本能。
萨本栋教授著写的《普通物理学》大学教科书上下册。
04
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初到赣州,李政道当时面临着想读书而没有书读的困境。据李政道同学蒋南翔的文章记载,李政道当时想入江西临时中学(后改名为江西赣州联合中学),但是那里的中学不收从外地转来的学生。
后来,经向当地教育部门争取,李政道和一些因病暂时无法继续西迁的逃难学生都在赣州联合中学入了学。
从小就酷爱读书的李政道,进入赣州联合中学之后,如鱼得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在这里他在数理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
在赣州联中读书期间,有时候学校缺少教低年级数理课的老师。学校经过认真考察,觉得李政道的学习成绩出众,便聘他为兼职教师,那时候李政道才16岁。从此,他在联合中学轮流扮演两个角色:高中的学生和低年级的数学、物理老师。
1943年李政道在赣州联中的毕业照。(第三排右起第五人为李政道)
1943年6月,李政道还没有高中毕业,就盘算着考大学的事情。他想,如果等参加完中学的联合考试取得毕业证书后再报考,肯定赶不上全国大学统一考试,于是他决心离开赣州奔赴贵州,以同等学力报考浙江大学。
决心既下,从赣州奔赴贵州的“长征”就开始了。为了避开敌占区,李政道从江西经广东进入广西,再从广西转入贵州。一路上,或独自行进,或与同学结伴;有时搭乘以烧木炭产生的煤气做动力燃料的汽车,有时搭乘所谓“黄鱼车”货车,或运送兵源的大卡车,大半时间要靠双脚徒步前进,16岁的李政道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艰险。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1943年8月底,李政道终于到达贵州贵阳。由于战乱,他没有正式的中学文凭,甚至连小学文凭也没有。在那里他破例以同等学力参加了全国大学统一考试,因成绩优异被浙江大学录取,成为浙江大学的一名大学生。
近两年的赣州求学之旅,尽管条件艰难,却给少年李政道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据李政道回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在物理学上具有的能力之认识,就开始于赣州。
李政道在赣州联中的毕业证。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因成绩优异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跟随诺贝尔奖得主费米教授攻读粒子物理博士。1957年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并被另一位浙大校友吴健雄先生领导的实验所证实,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