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历史回眸)湖口起义,“二次革命”的先声

2024-07-29 19:11: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038

7月往事之——湖口起义,“二次革命”的先声

■ 冯晓晖

概述:

1913年7月12日,江西省议会议决公举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欧阳武为江西都督,贺国昌为民政长,俞应麓为兵站总监。李接电后立即与欧阳武、贺国昌宣布就职,并由欧阳武布告讨袁,江西民气为之一振。

李烈钧起兵湖口,正式就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林虎为左翼军司令,江西讲武堂堂长夏之祺为总司令部参谋长,何子奇为湖口守备司令,李明扬为湖口炮台总台长,通电全国。并由杨赓笙撰写《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檄文》宣布讨袁。史称“湖口起义”,为“二次革命”之先声。

评述:

中国近代的影响深远的革命事件中,有两个在九江打响了第一枪,一次是1913年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发生在湖口县;一次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发生在修水县城

“二次革命”乃辛亥革命之延续,江西省为先锋,首发于湖口,得到了多省响应,故后人赞誉湖口为“首义之地”,江西人为“革命先锋”。这场由武宁李烈钧领导的起义,其背景简述如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2月,孙让位于袁世凯,清帝逊位。

1913年2月,举行民国首次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多数议席,宋教仁应出任总理,不料宋于3月20日在上海被暗杀。时人普遍认为袁授意暗杀,引发全国声讨。

这一年的3月,孙中山与黄兴在上海号召武力讨伐袁,但遭到党内人士普遍反对,多数党员认为应当用政治手段解决矛盾。

4月,袁世凯未经国会同意,以全部盐税收入作为抵押,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各界普遍反对。

4~5月,袁发布秘密动员令,开始军事部署,准备向国民党动手。

在此期间,孙中山领导的南方国民党势力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政治上被袁世凯压倒,继续下去将会任人宰割,但国民党所把持的军事力量有限,若公开反叛不仅毫无胜算,还要承受分裂国家的骂名。

在这种情况下,被宣布罢免的江西都督李烈钧站了出来。

李烈钧(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字协和,号侠黄,武宁县罗溪人。李烈钧是同盟会元老,早年就读于江西武备学堂,后毕业于东京振武学校,从戎后曾在云南任职。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江西九江起义,李烈钧辗转赴浔,任海陆军总司令。11月被任命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兼中央军司令。1912年,李烈钧被江西省议会选举为江西都督。

李烈钧就任江西都督后,一时间赣省气象一新。当时,李烈钧坚决响应孙先生的指示,旗帜鲜明地反对袁世凯。

为消灭国民党势力,袁世凯先后采用裁军、派省长“军民分治”和巨款贿赂等手段对付李烈钧,均受到他的抵制。6月9日,袁世凯下令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及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并派兵南下。其中,江西都督一职由时任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兼署,黎元洪不肯搅这趟浑水,即于翌日辞任。事已至此,袁世凯即派兵从武昌方向沿江而下进入江西。彼时江西的主力部队为了钳制长江水运,亦布置在湖口至九江一带。

被罢免的李烈钧于6月中旬到达上海面见孙中山。孙中山极力推动国民党武装反抗袁世凯,但无人明确响应,只有李烈钧听从号令,决定独立起义。孙中山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国外致力于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后的很长时间内,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李烈钧一生坚守革命立场,他始终追随孙中山,无论是在政治立场还是军事行动上都表现出了对孙中山的忠诚。在上海,李烈钧被孙中山、黄兴等人推举为护国讨袁军总司令。

7月8日,李烈钧秘密潜回湖口。他召集旧部,通电赣省,并与人民约法三章:“一、誓诛民贼袁世凯;二、巩固共和政体;三、保障中外人民生命财产。”

7月12日,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李烈钧就任总司令,随即宣布独立,发布讨袁檄文,通电全国,痛斥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意图破坏共和,为全国之公敌。”湖口首义三日后,黄兴在南京促使江苏都督讨袁,其后又有湘、鄂、皖、闽和上海、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

1913年的讨袁起义与两年前的辛亥革命有相似之处,也是革命党发动,南方各省独立而反对北京政府,故史称“二次革命”。这次革命虽有多省参加,但大多是观望状态,起义军的主力和主战场在李烈钧领军的江西赣北和黄兴领军的南京,在当时被称为“赣宁之战役”。

在李烈钧回到湖口前,袁世凯已派北洋第六师李纯(后任江西都督)所部从湖北进入江西,在九江至沙河一带布防。因此讨袁军只能仓促上阵,双方在九江市周边展开激战,多场战斗发生在十里铺、沙河、瑞昌、德安等地。

战役伊始,讨袁军初战告捷。但李烈钧部下多有叛变、观望不前者,且双方兵力悬殊,讨袁军械饷不继,连连失利。7月25日,袁军攻陷湖口。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南京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李烈钧坚持抵抗,退守南昌,继而转移丰城。8月18日,李纯部占领南昌,江西大势已去,各省纷纷取消独立。9月,南京及重庆失陷,“二次革命”宣告失败,李烈钧等人逃往日本。

“二次革命”迅速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双方兵力、财力相差悬殊,另一方面国民党武装部队未获民众支持。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为减少国家财政支出,裁军是必然的,国民党不是反对裁军,他们反对的是裁撤自己把控的军队。但当时的百姓并不明白“二次革命”的意义,他们看不出袁世凯的真实嘴脸,大多属旁观者的心态。

两年后,李烈钧与唐继尧、蔡锷共同揭起护国讨袁大旗,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发表讨袁宣言,历数袁世凯二十条罪状,拉开了讨袁护国的序幕。老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民主和平的日子,自然不会允许袁世凯将封建统治的枷锁再次套在人民的头上。这一次,反袁斗争被推向了高潮。

出师有名还是无名,决定成败。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柳飘蕙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