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刘伶醉酒君醉书

2024-07-05 11:15 浔阳晚报 阅读 31834

刘伶醉酒君醉书

□ 刘劲楠

    孟夏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国家级、省级会员(文艺骨干)专题培训班。有幸认识了许多沉醉于读书、痴迷于写作的文友,结下文字情缘。

  在九江市作协张小莉主席的积极沟通下,九江市原有5个参训指标被增至10个,一看名单,名字大部分熟悉,只是很多人未曾谋面。比如武宁的刘央老师,因为是阿甘的同学,早有耳闻,神交已久,但一直没见过(有一次,本可见面却失之交臂),心想,这次总算能以文会友了;程跃智老师被张主席委托为组长,因此,他积极建群,对接赴昌学习事宜;孔令强老师在群里热心地说,开车去南昌,愿意同车者报名,我积极响应,后来,他载着詹先桃老师从九江出发,到德安来接我,因为一同抵达,我自然与孔老师同住一个房间,成为室友;徐燕萍老师在群里说,准备给每一位文友带一本她的书《当春风吹暖人心》,受她启发,我特意写了十来幅书法,准备当作给文友的“见面礼”。

  按照我一向给人题字喜嵌人名的做法,为刘央老师写的是“长乐未央”,为程跃智老师写的是“智者乐水”,为孔令强老师写的是“博闻强识”,而为徐燕萍老师写的是“春风暖人心”,虽未嵌其姓名,却化用了她的书名。因这四人,有些前期的认知,故有针对性地写了这几幅,而其他作品则准备随缘赠给有缘人。

  报到的当晚,我请文友来选字,首先请同车而来的詹先桃老师选。我说,詹老师应该喜欢喝茶吧,就选“茶禅一味”吧。可是她左挑右选,却选中了一幅“学以致用”。她说要送给在北大读研的儿子,这个合适;后来,永修的蔡银保老师一眼选中了“茶禅一味”,因为多才多艺的他,作词作曲的一首歌题目恰是《茶禅一味》,他在歌中写道“……一壶茶禅同心醉,品茶体道莲花相依……随缘任运吃茶去,慢慢品,细细尝,茶禅一味……”真是有缘,而更有缘的是,他还是我读师范的学长;胡帆老师选的是“海为龙世界”,他一眼认出了我,说是二十多年前他在市总工会时,我去他办公室领过征文比赛的获奖证书,我真佩服他的眼力与记忆力;查福星老师选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詹老师介绍他时说,他姓查,“叽叽喳喳”的“喳”,查老师健谈,中气十足,而且自信歌唱得最好,不愧是“叽叽喳喳”,这么阳刚的查老师却有个阴柔的笔名叫“查百合”。以前在报纸上看到这个名字,我一直以为是个美女,见了本尊才知是个老爷们;而在市作协群里自称为“彭祖老爷”的却并非我原以为的“老爷”,而是才女邱益莲老师,我赠给她的作品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与她确实十分般配,在报纸上看到她的优美文句,我还经常摘抄,比如“在匆匆的生命旅途上,人就该做一棵柔软的藤蔓,在高高低低的地势上,活出自己的坚韧!”(《柔软的智慧》),再比如“早点放下名缰利索和得不到的情去不掉的恨,让自己挣脱牢笼,过点逍遥自在的日子,也算是智慧”(《放下,就成精了》),都是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句;在彭泽采风时,认识了省农商银行的才女吴衍,因我是农商银行家属,故倍感亲切,会前从名单中得知她也要来参训,便特意为她写了幅“积健为雄”,祝她“日积月累,学深养到……”

  我与每位老师拿着我的拙作合影,友人见到这些照片时问,你这是参加作协培训,还是参加书协培训呢?我就用一贯的自我调侃方式说:“和作家一起,我就扯书法;和书法家在一起,我就扯文学……”这种调侃方式,得到了“喳”老师的认同,因为他与作家一起就喜欢唱歌。第二天晚上的座谈会上,正好他坐在我下一位,我发言之后,便隆重地推介他唱一首,说他唱得比说得好听。他推让一番后,用美声唱法高歌半曲,声惊四座,果然不负众望,引来掌声一片。

  这次培训,除了课堂内容精彩,受益匪浅之外,课外文友的交流也收获颇丰,既看到了故交,又结识了新友。

  比如,我欣喜地看到了江西日报社文体部主任陈米欧老师(他这个洋气的名字,是因为他出生在德安县原米粮铺乡欧塘村,故名“米欧”),他是我的老乡,当年我在江西日报社跟班学习结束,为我饯行的就是他,他还送了本《历代行草经典》给我,至今放于案头,我时常研习临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彭泽作协主席欧阳伟庆老师是老朋友,去彭泽采风时,他热情相伴,这次培训与我同桌,但身为“多面手”的他这次却是以中国视协会员的身份参加。老友重逢,格外欣喜。

  比如,我结识了网络小说大咖、职业写手林富河老师,他是景德镇市网络作协副主席,网名是“水里游鱼”,这条“鱼”竟然“游”出了2000余万字的作品,这“富河”里“水”的流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一次早餐,我去倒茶,一个美女笑吟吟地推荐我喝洛神花茶,并为我倒好。后来座谈时,才知道她是我们这组的联络人,新余市作协的秘书长林桂梅老师,她热情大方、性格开朗、气质温雅。她了解到我喜欢书法,向我索字。回来后,我又用嵌名法为她写了一幅“林下风韵”和一幅“桂馥梅芳”,两幅作品把她的名字都嵌了进去。她收到作品后,回寄了她的“纯手工”作品:两瓶生姜片和两瓶辣椒酱。互换“手工作品”,也是情感交流。

  室友孔令强老师真是个奇才,为宣传九江,他曾创作了一个29字的下联“九江历八朝集七名,兼三茶四米五港,依山傍倚湖,水陆两旺,实属天下一绝”,对九江高度概括,欲在海内外征集上联,为推介九江提供了便利。他曾因客商随口说的一句话“台湾也有一个庐山你知不知道?”而历时数年写了一部55万字的长篇小说《岩松》。他要把书送给我,以示感谢我送给他的书法拙作。我要求他题字相赠,他提笔就准备写,但我拦住了他,说孔老师诗词对联功夫了得,不要随便题字,要有点文艺范儿。他问写什么内容呢?我便把刘央老师送给我的书扉页上的题字给他看:“文学是生活的译本,做生活最美的翻译官”;并把我以前写的《言堪持赠即文章》一文给他看,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我第一本书《寻常山水最有情》出版后,我赠书于人题字的内容。孔老师明白了我的意思,当晚在我跌宕起伏、杂乱无章的鼾声中,他认真琢磨,反复推敲,运用他的聪明才智,终于作了首藏头诗。第二天早上,我也提了些参考意见,诗定稿后,他在《岩松》的扉页上题赠给我,其诗曰:

  刘伶醉酒君醉书,

  劲松挺立破岩出,

  楠竹梅茗堂前种,

  惠风和畅存满屋。

  一次培训,一场雅集,一群文友,一路同行,如沐春风温暖人心,如饮佳酿余味悠长。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