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咸之争”由来已久
从豆花放糖还是放盐
到红烧肉咸味还是甜味好吃
各种食物都成为争论的焦点
豆腐脑、月饼、汤圆、元宵等美食
都无一幸免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
一年一度的“甜咸粽子之争”
再度掀起
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个特殊的日子
“甜(糖)粽派”与“咸(肉)粽派”纷纷亮相
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
据某网站统计数据显示
两派人数相当可谓势均力敌
“甜粽”与“咸粽”争了这么多年
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甜粽”比“咸粽”出现更早
粽子,又叫
“角黍”、"粽籺"、“筒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
早在春秋时期
人们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食用
晋朝时候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晋 周处《风土记》
周处所著《风土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后世查考端午习俗,多依据此书。有学者认为“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周处的《风土记》。
书中,对端午习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注曰: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鹜,是鸭子;角黍,就是粽子。
《风土记》中记载的包粽子、系彩绳、挂艾草、竞渡等端午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最早的粽子其实不分咸甜
而是带有草木灰汁水的碱味
而甜粽最早可见于南北朝时期
《食次》有记
“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
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
此时的粽子是甜的
明显可以看到是用蜜和枣一起做馅料
但到了唐朝时期
甜粽开始受到欢迎
盛唐时期“长安蜂蜜凉粽子”的受众
遍及宫廷与民间
在宋代甜粽子更是广受欢迎
北宋张耒的作品中提到:
“水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糖蜜巧粽”
也是从名字就极尽宣扬自己的甜味
这不前阵子
江西德安展出了
距今已有750年、南宋时期的实物粽子
网友纷纷议论:
是甜口还是咸口的
直到明朝中
叶咸粽才终于“在甜粽子的包围中出了头”
据明代《竹屿山房杂部》记载
粽子的馅料除了已有的
“豆沙”“枣”“白糖”“胡桃”之外
增加了“猪肉醢(hǎi)料”
醢(hǎi)指的是肉酱
猪肉醢料即猪肉酱馅的咸粽
清代老饕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则提到了堪称咸粽界扛把子的“火腿粽”:“用大箸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好火腿一大块,闷蒸一天一夜,单看文字,就已感受到肥滋滋火腿粽的莹润咸鲜。
“咸粽”比“甜粽”蘸料更丰富
甜粽的蘸料相对简单一般会
搭配白糖、桂花酱等甜味蘸料
在新疆那边还会配上酸奶吃
既有江南糯米的甜美软糯
又有新疆老酸奶的酸爽
释放出独特的新疆味道
咸粽的蘸料则更加丰富
可以搭配多种蘸酱
比如蜂蜜、玫瑰酱、豆豉、果酱、辣酱等
在福建泉州
有着著名的泉州烧肉粽
吃时淋上满满的芝麻酱或者沙茶酱
被酱汁浸泡过的糯米非常软糯入味
配合里面的五花肉、蛋黄浓浓的闽南味道
“甜粽”和“咸粽”的馅料都很“奇葩”
甜粽的馅料
以枣泥、豆沙、莲蓉、蜜饯、果仁等
甜食为主
也不乏各种奇特馅料
比如巧克力、冰淇淋、奶油等等
而咸粽的馅料
则以板栗、火腿、咸蛋黄、菌菇等
咸食为主
这两年则诞生了各式各样的“奇葩”馅料
比如小龙虾、臭豆腐、螺蛳粉、折耳根等等
当然,粽子的花样口味还有很多~
以下口味哪个才是你的“粽”中之“粽”呢?
其实不论咸甜
“粽”有所爱
你爱吃的就是好粽
绿波为底,粽叶为媒端午很近,就在我们身边
(来源:江西广播电视台稻花香里)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