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中俄万里茶道上的枢纽重镇
■ 宋志龙
万里茶道与新世纪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2013年9月,九江与中蒙俄三国万里茶道沿线31个城市共同签署了《万里茶道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协议》。同时,倡议这条茶道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这条古商道焕发新活力,走出了中蒙俄友谊之路,架起了多领域合作之桥。
区位独特 中国重要的产茶基地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20年代间兴盛的中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14年10月25日,中俄万里茶道沿线武夷山、九江、安化、赤壁、武汉、襄阳、社旗、晋中、太原、张家口、呼和浩特、二连浩特,及俄罗斯的恰克图、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昆古尔、圣彼得堡等17座城市共同签署《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并申请中俄万里茶道为世界文化遗产。2022年12月14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公室联合福建省、江西省等九省文物局在九江联合举办“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九省(区)文物联展”(江西站)开幕式暨江西省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
2019年3月,万里茶道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九江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九江姑塘海关旧址、修水县双井茶园和漫江宁红茶园入选万里茶道重要遗产点。
晋时,境内民众即有“种茶之习,嗜茶之好”。唐朝官府提倡种植茶树。据有关史料记载,贞观年间,江州治所北有一长约两里的街市,为茶叶集散场所。此时,饶州浮梁县“每岁出茶700驮,税15余万贯”,歙州祁门县,山地遍种茶树,无空闲之地。当地农人十有八九以茶为业。而这些产地的茶叶都依赖水运之便,运至江州集散。
从唐代开始,九江逐渐成为茶叶的集散地。据《江西市场大观》云:唐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大批茶叶集中于江州,待舟运往汉口后再转运洛阳。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这段文字清楚地叙述了浮梁等地盛产茶叶,商人前往采购,运来九江转口销售的情景。唐建中元年(780)始收茶税,茶叶成为市场贸易的一重要商品。
宋续承唐末、五代的办法,对茶叶实行官府专卖制度,称之为“榷茶”。宋崇宁元年(1102)始行“茶引法”,即商人向官府申请领“引”交纳税款后持“引”入茶山购茶,运到指定地点销售,这是一种官府控制下的商人专利的办法。《宋史·食货志》上记载,宋代有七大茶叶主产区,近一半的茶叶主要经修河、信江、饶河、赣江、鄱阳湖、长江等江湖运至九江集散地再转口。
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茶盐合同场于江州”,负责长江流域五路“榷货务”一半的江南茶叶集散转运。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又在江州设“茶运司”。
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植茶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
明清时,在江州设“批茶引所”。清同治《九江府志》记载:“江西茶叶批验大使所址设在九江,名为‘茶引批验所’。”茶商办理茶引、茶税、检验等事宜均须到此。
名茶汇集 宁红“茶盖中华”
九江作为“万里茶道”的重镇,当地名茶汇聚。九江临近北回归线,气候温和多雨,山峰逶迤,土质肥沃,种植茶叶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毗邻诸多茶叶产区,不仅茶叶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江州的庐山茶(云雾茶)、宁州的“双井”“宁红”,饶州的“婺绿”“浮红”,歙州的“祁红”被誉为茶中极品。
宁红茶是销往俄国的名品,道光末年闻名于世。据《修水县志》记载,1905年,全县茶园面积43万亩,出口茶叶30万担,出口量占江西省的81.23%。当时,我国一年出口宁红茶高达300万箱。
据《义宁州志》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宁茶名益着,种莳殆遍乡村……”到清末民初最盛时,修水漫江遍布茶庄。漫江苏杜市、牌坊下、洞下三处集市街面就有30多家茶行。漫江河中运载茶叶的船筏最多时有130多只,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湖北及江西的客商,与周边地区的茶工进出漫江集市,热闹非凡。一时间,漫江地岸被誉称“小南京”。
2011年8月,修水县一村民在整理旧衣柜时发现了9张票据。票面印刷精美,正面印有“公和厚”“修水县大椿”“认票不认人”“冯票发訄票壹千文”等字样,反面印有“驳票通商”“社公井”等文字及轮船漂洋过海的图案。
经过专家鉴定及考证,该票据为修水县“公和厚”茶叶商号1911年发行的茶叶通商票。这种茶票类似于现在的收据和领货单,茶商只需凭茶票到商号指定的茶厂就能领取到相应的货物。反面印的“驳票通商”“社公井”及轮船漂洋过海的图案,表现了当时修水茶叶漂洋过海对外交易的盛况。
宁红茶在清末民初能够名噪中外,主要得益于几位有名的修水茶商。罗坤化开设的“厚生隆”茶行占据漫江杜市半条街,光绪十七年(1891)他亲手制作的100箱宁红“白字号”新品茶送往汉口销售,俄商争以高价购买,一箱茶叶25公斤重,每箱卖出白银100两的高价。要知道当时,普通的茶叶每箱平均只卖50两白银。俄太子亲自赠予“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嵌金长方形牌匾一块,并将宁红茶作为沙皇皇室饮品。
此外,郭敏生开创“义泰祥”茶行,出名的宁红贡茗是茶商争相抢购的对象。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会上,“义泰祥”的茶叶被核定奉旨授予“最优等”文凭。后来,郭敏生逐渐将“义泰祥”茶行的业务交侄儿郭鸣歧打理。1915年,“义泰祥”的宁红贡茗又在南洋劝业会上获“最优超等”文凭。同年,“义泰祥”提供的优质宁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举世闻名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荣获最高奖“甲大奖章”,这个奖项比金奖还高了两个等级。
江湖相连 茶叶储运的中转口岸
由于水网密布、水域深广,又处在襟长江带鄱湖的独特位置,自古以来,九江是“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岷汉”之地,水陆交通便捷。隋唐至明清,大宗的货物在九江港集散中转。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呈迅速发展态势,由运河至长江,经九江,达大庾岭驿道,以纵贯中国南北的水上运输线为主干形成南北大通道。商旅货物抵九江后,分两路北上,九江在大交通网络中已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不仅是江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船云集、货物辐辏的繁盛港口。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代之后,茶叶是九江港的主要贸易货物之一。茶叶都由小船运到九江港集并东运。明清时期,我国茶叶出口量迅速增加,江南的茶叶大多都从九江转运出口到俄国、欧美等地。古代水运占据重要地位。鄱阳湖成为万里茶道贯通福建的唯一要道。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名镇都位于鄱阳湖流域,它们的发展得益于繁盛的商货贸易、畅通的南北运输。永修吴城镇处于赣江入鄱阳湖的水口,货物吞吐数量巨大,商业航运极为繁盛,有民谚为证:“茶商木客盐贩子,纸栈麻庄堆如山”“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
《山西历史地图集·清代晋商商路》记述:“大致在乾隆三十年(1765)起,在山西商人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腹地的陆上国际茶叶商路。在南方,又开辟了由福建崇安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河口镇,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出九江口入长江,溯江抵武昌,转汉水至襄樊,贯河南入泽州,经潞安抵平遥、祁县、太谷、忻州、大同、天镇到张家口,贯穿蒙古草原到库伦至恰克图,这是一条重要的茶叶商路。”这条重要的茶叶商路还从恰克图市,经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直抵欧洲腹地,成为贯通亚欧大陆的动脉。
商贸集聚 茶叶交易的主要城市
《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九江,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
清同治《德化县志》记载:九江“上通川楚、下至苏杭,每日客舰络绎不绝”。19世纪末,对外通商后,外轮大量进出九江港,每年大约1000多艘。20世纪初,每年3500~4000艘。茶叶集散使九江成为“万商往来之区”。江西、福建、安徽等地所产茶叶,大半由九江集散,或运抵汉口上岸,北上恰克图,销往俄罗斯和中亚;或运往上海,转海路运销欧洲、日本和东南亚。
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长江第一批开埠通商口岸,外轮大量进入九江,九江港不仅是沟通国内南北水上交通的要道,同时也是联通海外诸国的重要港口。清政府曾采取降低出口税的措施,加强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从1914年开始,清政府把每担茶叶的出口税由1.26海关两,减少到1.00海关两。是年,九江出口茶叶量高达33.5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
同治十三年(1874)3月20日《申报》报道:“九江、汉口新茶已到市,海洋轮皆络绎以赴”。
光绪十年(1884)5月《申报》又报道:“本月初,头茶到埠,各妇女风闻,早守在栈门前,等候楝茶者数以千计。”
随着茶叶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九江工商业不甘落后于外商,纷纷筹资兴办茶栈、茶业商品及产地茶行。新茶上市时,茶商分赴修水、武宁、祁门等产地办理运浔报关转运。
设在九江茶叶产地收购加工的茶行逐年增多。其中,较大的商店有永和、源茂、万茂、大丰、恒茂等,每年各客商销售总量在二至三十担之间。1881年,九江有茶行252家,1883年已经增加到334家。1870~1871年,俄商在宁州开庄收茶“已买去茶叶10万斤之多”。由广东、上海及本地茶商组合而成的宁茶振植公司驻修水白鹇坑,有茶农1000余户,茶园4万亩,年产茶8万担;职工540人,资金11万元,后改为茶叶改良场。
姑塘海关 万里茶道第一关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亦称“新关”或“洋关”,背倚姑塘山,面临鄱阳湖,地处伸入湖中的一块半岛,与鄱阳湖鞋山相望。左侧姑塘山上有监视过往船只以督收税的炮台一座(现仅存台基),并设有梅家洲和白石嘴两个分卡。现存三栋西式建筑为20世纪初建造,分别为征税处、行政管理办公室、宿舍等。
明景泰元年(1450),在九江府德化县设九江钞关。由于钞关距鄱阳湖、长江交汇处数十里,无法控制长江下游进出鄱阳湖的船只,不得不在江湖交汇处的湖口县另设关卡。但湖口断崖壁立,风急浪高,没有船只泊岸的港口,造成大批商船靠岸时倾覆,又不得不撤关,造成税款流失严重。
清雍正元年(1723),官府便在水势较为平静的姑塘镇设立税收关卡。这个原本荒凉的小渔村,有了码头、驿站、会馆、酒肆、茶楼、歌寮,成了商客与船家过往的必经之地。
清咸丰八年(1858)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十一年(1861)成立九江海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姑塘划归九江海关管辖,成为远近闻名的闹市。
凡是经由鄱阳湖出口到长江的商船,都要在这里停船登记并交税,成为万里茶道第一关。姑塘海关保存下来的大量史料,为研究万里茶道中俄茶叶贸易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1901年,清政府为偿付庚子巨额赔款,被迫允准九江等22个常关改为由列强把持的海关总税务司兼管。九江常关(包括姑塘分关)由此划归九江海关税务司管辖,为洋人所把持。
九江姑塘海关旧址为江西省境内唯一的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海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近代西式海关建筑的标本,同时亦是承载着中国近代开埠和中俄万里茶道遗产价值的历史见证物。
作者简介
宋志龙,江西萍乡人,1961年11月出生,中央党校法学研究生毕业,九江市专家联谊会会长、九江学院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九江市政府原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
曾担任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特邀高级研究员,劳动保障部九江培训中心高级讲师,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中共九江市委党校、九江广播电视大学、江西电力党校等高校客座(兼职)教授,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党的十九大精神市委宣讲团成员、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成员、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市委宣讲团成员,市“两新”工委党的二十大精神“红色蒲公英讲师团”成员。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