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讲述)我的同龄好友夏国初

2024-03-13 19:14:36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8822

我的同龄好友夏国初

■ 陈林森

夏国初和我年龄相仿,他比我年长一岁,我们在同一时段读书,彼此家乡只隔一个乡镇,本来很可能成为“现实版”的同学,却擦肩而过,分道而驰。形式上没有密集的过从,但本质上我们属于“不是同学,胜似同学”的好友。

国初兄先后在都昌中学和大港中学读初中,我分别在三汊港和张岭读书。后来他录取九江师范,我考入九江一中。毕业之际,政治风雷乍起,升学梦碎。他推迟一年分配,我下放劳动之后也被安排当了老师。他在都昌,我辗转来到星子,隔湖相望,一衣带水。我们仿佛两条平行线,无论怎样跌宕起伏,都没有形成交集。然而我们有更多的共同点——我们都是“老三届”。尽管人生的具体路径不尽相同,但我们有近似的经历和见闻,有很多共同的语言,形成了基本相同的价值观。我们还有共同的秉性和爱好,喜欢读书和思考。我们都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和我一样,国初从学校退休多年,身体结实,心态年轻,2013年携妻到广州与儿子共同生活,远离家乡却仍经常参加原籍和现居地的社会活动,发挥余热;我退休以后先后受聘多地工作,2019年才完全退下来,和老伴一起到浙江儿子家寓居多年。现在通讯发达,我和夏君无论距离有多远,依然保持密切联系,几乎天天线上见面。我们在微信中聊天,在QQ上分享图片和作品,在电话里互致问候。

国初不像一般的南方人身材矮小,他有一米八的块头,在各种合影里都“鹤立鸡群”。他虽然年过古稀,依然挺拔、稳健,头脸、身躯、手、脚都长长大大的。他的肌肤和他的经历一样略显风霜,头发茂密,鼻翼宽厚,脸型方正,上嘴唇略带向下的弧形,再加上两道浓黑的剑眉,使人感觉有一股凛然正气。

这次聊天,谈到当年他读初中时为何舍近求远,从都昌中学转学到偏远的大港中学。1960年多宝全公社小学只有三个学生考上县中,夏国初是其中之一。到1962年,为应对经济困难,国家实行“精简”政策,减少城镇人口,都昌中学的学生,除了县城和近郊几个公社的学生留下来,其他农村生大都转到大港中学,由于不能克服困难,多宝乡的其他两个同学都中途休学,只有夏国初一人坚持到大港读书。那时交通落后,为了上学,必须半夜起床,吃饭后孤身一人背着行李,长途跋涉八九十里路,从多宝到大港,路上要经过六个公社,由西向东横穿整个都昌县,直到天黑才到学校。中午有时在蔡岭小饭店吃便饭,有时吃些家里带的干粮,向路边人家讨口水喝。1961年,我因家庭变故从三汊港转学到张岭。从苏山到张岭,上学的路程比夏兄近得多,但也要翻山过岭,越陌度阡。记得1963年元旦的前一天下午,我从学校动身回家,几个同路的同学在途中陆续到家,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摸黑走路,树影摇曳,野径无人。当我推开门,看到煤油灯下坐着等我的寡母时,竟忍不住号啕大哭。

我们相交有40多年,但直接的交往次数并不多。20世纪80年代初,我因事去左里中学,第一次认识夏国初。我知道他是多宝人,九师毕业的正牌老师。他也耳食过贱名。当时我们倾盖如故,相见恨晚。就是那次邂逅,种下了我们友谊的种子。那时我的家在苏山,前往星子要途经多宝,然后翻越蒋公岭,徒步千眼桥,横渡神灵湖;水陆交接处,还要跋涉很不好走的滩涂,尤其是沙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形容爬沙山是“无比辛劳的苦役”),不论来去,中途常在多宝小憩。有一天,我特意问津,找到他的家——上湾夏村。那是一幢年代久远的有天井的老屋,宽敞、阴湿、空寂,写满岁月的沧桑。我之不惜宁愿弯路也要造访夏府,目的当然主要不是为了蹭一顿饭,而是为了追寻友谊。两年后,夏兄到星子来看他的姑妈,也特地光临寒舍(当时我已调到星子中学)。那天拙荆不在家,是家母做的粗茶淡饭,夏兄多年后竟多次提及,作为我们友情的证据。我俩的交往正应了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后来我逐渐了解到,国初兄幼年失怙,与祖母相依为命,从小经风历雨,自强自立,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九江师范。九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都昌教育界颇有名气。1980年秋季,农村高中教学点调整,多宝、苏山中学只设初中部,夏国初和其他一批优秀教师同时调到左里中学高中部任教。一年后,新妙共大改办都昌二中,左里高中撤销,当时夏兄因身体欠佳,不愿意去二中,经教育局同意,重回家乡多宝中学执教。夏君长期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教学成绩优异,受到同行的赞誉、学生的尊重。

夏君在退休后,为复兴传统文化,为都昌县的经济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捐资著文,做出了很多贡献。2003年,在县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都昌县人才信息中心”,被正式批准为挂靠有关单位的民间团体,由夏国初出任主任,开展《海内外都昌同乡录》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2004年该书出版发行六千册,为都昌同乡沟通信息、密切乡情、招商引资、共谋发展作出了贡献。2007年,他担任“中华万家姓网站·夏氏网”首任站长,尔后相继出任夏氏宗亲网、夏氏宗谱网等网站相关栏目的版主。2014年4月出席在江西修水召开的大禹文化学术研究会筹备会议,他宣读论文,被推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2018年10月,江西谱牒研究会夏氏文史委员会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在南昌召开成立大会,他当选为副理事长。

“莫笑颓唐征士老,尚余热血满胸腔。”(清·严金清)近些年来,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积极参加广州老龄人的文娱活动,已成为社区文艺骨干。在QQ空间、微信群,不时传来夏兄参与联欢、会演、庆典以及出游的图片,缤纷喜庆,琳琅满目,犹如满天绚丽的晚霞。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