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问》有问必答丨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团队

2024-03-07 09:35:12   
浏览量 28455

生活中总有突如其来的伤害,心脏骤停、烧伤烫伤、异物卡喉……遇到紧急情况拨打120后,只能干着急?面对不同情况该如何正确急救?3月1日15时,掌中九江《浔问》栏目特邀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生命活水院急诊科团队在线为网友科普家庭急救知识,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吧!


网友提问:急诊是不是比其他专科更专业?特别是突然中风,能不能在急诊住院诊治?

急诊科:

你好,急诊不是所有疾病的诊治都比专科更专业,但是例如急性的酒精中毒,各种药物过量及中毒,毒蛇毒虫蜘蛛毒蜂咬伤等,各类急性外伤损伤等,救治这些会比较专业。

急诊主要接诊急危重症疾病,如: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失常,心跳过快或过慢、心绞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供血不足,或者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头痛等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溃疡、消化道穿孔、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困难、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急性肺炎、肺栓塞等。

【外科疾病】如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尿路结石以及各类创伤等。

【妇产科疾病】包括异位妊娠、急产等。

还包括心跳呼吸骤停、气道异物、喉梗阻等。各种急症, 特别是突发中风,可以通过立即拨打120来院,急诊科绿色通道对急性中风进行紧急处理后再办理住院治疗。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4小时急救热线】

活水院区:0792-8553120

八里湖院区:0792-8179502


网友提问:家用急救箱一般需要备什么药品和应急用品?

急诊科:

你好,一般家用急救箱里要准备常规的感冒药、退热药、止咳药、止泻药、一般的抗生素,还有轻微外伤的处理药物,如消毒液、创可贴、纱布、棉签,最好要区分成人和儿童用的。不过,需要强调下,家里的备用药前提是要知道药物的适应证,什么时候可以用?是给成人用还是儿童用?最好还能了解备用药物的禁忌证,就是什么时候不能用,不然备再多药也是摆设。同时要注意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及时更换。


网友提问:医生您好,我奶奶一个人住,前段时间半夜突发腹痛难耐,打了亲人电话去医院,如果老人下次遇到这种问题,半夜电话没打通,应该怎么做?怕120说不清。

急诊科:

你好,这种情况还是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电话中讲清楚家庭住址,保持电话畅通,随后会有120急救人员上门处理,根据病情程度就近送往有治疗能力的医院!

【建议】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独居老人可以装监控或者一键报警装置,以便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发现并报警!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4小时急救热线】

活水院区:0792-8553120

八里湖院区:0792-8179502



网友提问:半夜在家不小心烫伤了,用凉水冲洗后,还是起泡疼痛难忍,医院急诊可以处理吗?

急诊科:

你好,遇到烫伤第一件事就是将烫伤部位置于流动水下持续冲洗,至少要保持半小时,不需要涂酱油,网传的这个方法是无效的。如果冲洗后情况还好,仅有皮肤发红,轻微疼痛,可在烫伤部位涂抹烫伤膏就可以了,如果冲洗后烫伤皮肤有起泡,应到医院就诊。对于大面积烫伤,在流动水冲洗处理的同时及时拨打120就医,在等待和去医院的过程中,可用大容器装好冷水,将烫伤部位放置在冷水中。强调一点,市一医院的烧伤科在八里湖院区。


网友提问:我儿子去年夏天在五里被蛇咬了,送到医院还好不是毒蛇。如果毒蛇咬了,在120救护车赶到之前怎么处理?

急诊科:

你好,如果被蛇咬了,要第一时间赶往医院,中途千万不要用绳子去绑或结扎伤肢以免缺血坏死,也不要用手去挤压伤口,更不要用嘴吸吮伤口,反而会破坏咬伤处血管,以致毒素扩散更快。不要太紧张,赶紧就医,如果咬伤口比较大,可以用消毒液简单处理,并且记住毒蛇的外形和颜色,有照片就更好了。

医院急诊科每年接诊毒蛇咬伤两百多例,医院药房备有各种蛇毒血清,对于毒蛇咬伤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4小时急诊电话】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活水院区急诊科电话:0792-8553120。


网友提问:一医院急诊科会义务教市民心肺复苏等急救吗?

急诊科:

你好,市一医院急诊科每年定期开展多类型各种急救法,并组织不同专家带队前往各大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心肺复苏等现场教学活动,和各种义诊活动。如果想学习,请关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了解详细信息后,来现场学习。


网友提问:网上有各种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噎住的教程,但又有人说这个做不好可能会起反作用。请问各位专家,这个方法有没有必须要注意的地方,什么症状适合海姆立克急救法呢?

急诊科:

你好,用海姆立克法对他人施救的正确方法:

1. 站立位施救,施救者应立即上前询问“你怎么了?是不是有东西堵住了?我能帮你吗?”神志清楚的人会点头并同意施救,这时施救者要站到患者背后,两手臂环绕并抱住患者的腰部;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患者胸廓以下和脐以上之间的腹部;另一手抓拳、快速向上反复冲击压迫腹部,直到异物排出。注意:要用拇指侧进行冲击,也就是用“拳眼”来进行冲击;要在患者的胸廓以下和脐以上之间的腹部来冲击;要向上冲击。

2. 坐位施救,如果患者处于坐位,施救者只需弯下腰,采用和站立位完全相同的施救手法就能使患者获救。

3. 平卧位施救,这时,首先要将患者仰卧,施救者骑跨在患者的髋部,双手重叠,将下面手的手掌根放置在患者的胸廓以下、脐以上之间的腹部。双侧手臂绷直,再用施救者身体的重量,快速向前冲击患者腹部,直到异物排出。如果是针对婴幼儿施救,施救者最好处于坐位或蹲位,让孩子俯卧在施救者手臂上,头低于身体。一只手固定婴儿下颌部,另一只手拍打孩子两个肩胛骨连线的中点处,进行数次大力拍击,直至异物排出。

4. 自救也能用海姆立克法。如果自己不小心被食物噎住了,而周围又没有其他人,怎么办?可以弯下腰,靠在固定的水平物体上,用它的边缘来压迫自己的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直到异物排出。椅子的靠背、桌子的边缘、栏杆扶手、窗台的边缘都能成为自救工具。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样的物品,自己用拳头来冲击腹部施救,也具有良好的救治效果。

【以下症状适合海姆立克法】

如果发现有人突然不能说话、不能呼吸,面色青紫、口唇发绀,昏迷倒地,尤其是这个人在进餐时发生状况,就应该立刻想到他很可能发生了气道异物阻塞。如果患者神志清楚,会感到极度痛苦,常常不由自主地将手呈现“V”字形紧贴在颈前的喉部,这个姿势在急诊医学领域中非常著名,称为“海姆立克征象”。简而言之,海姆立克征象的快速简易识别:三不能+V型手。三不能是:异物阻塞气管后,患者不能说话、不能呼吸、不能咳嗽。V型手就是当患者出现“三不能”时,双手不由自主呈现V型紧紧抓住自己的喉咙。识别出现海姆立克征象,请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手法进行急救。一旦出现这种危急状况,第一个看见患者出现状况和能够出手相救的人就成了关键人物,要挽救生命,仅靠“120”是不够的,如果等急救人员到场可能会错过施救的黄金时机,让更多的第一个看见患者出现状况和能够出手相救。

【怎样判断施救成功】

通过救治,成人患者能自由呼吸、开口说话、面色转为红润,或者直接看到异物排出体外,都是救治成功的标志。如果施救中发现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则需要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并且大声呼救他人帮助拨打120。


网友提问:我同学妈妈吃了没有熟的豆角中毒,还好旁边有医院抢救及时。如遇到路远,需要等救护车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办?

急诊科:

你好,碰到可能食物中毒应先停止食用该食物,想办法将食物催吐出来(用筷子或手指轻轻触碰咽喉,悬雍垂等部位),多喝水,将剩下的食物及呕吐物分开保存好,带到医院,以便后续检测和处理!


网友提问:年前阿姨不小心从楼上掉下来,太惊险了,家人手忙脚乱送医,医生检查说是腰椎骨折,保守治疗在床上静养半个月再复查。如果当时知道一点急救知识可能会对她更好,像这种骨折的情况,急救有啥要注意的吗?这时是拨打120急救等医生来,还是家人送医更好?

急诊科:

遇到可能腰椎骨折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现场处理,可以让患者先躺下,最好选择躺在地板上或坚硬的地面上。首先将患者置于仰卧位,搬运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患者的腰部固定不能活动或扭曲,以免加重腰椎的骨折,身体呈一条直线进行搬运。尽快拨打120电话,急救人员团队有专业的铲式担架,可以避免患者腰椎骨折处造成二次损伤!


网友提问:请问医生,马上就要到夏天了。我从事室外工作,每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中暑症状。开始我都没在意,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后来有人说中暑严重可能有生命危险,这可如何是好。我平常工作和有中暑症状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急诊科:

你好,这种情况应及时脱离高温环境,一旦出现头晕、发热等中暑现象,需要及时远离引起中暑的环境,比如高温的密闭房间内、烈日下等。选择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使身体尽快散热。

物理降温:如果体温升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温,可以将湿的冷毛巾放在头部或者覆盖躯干,也可将冰块或冰袋用毛巾等物品包裹后放在腋下、腹股沟、颈部外侧等部位,加快体温下降的速度,同时可打开空调冷风,降低室温。

及时补液:中暑时会大量出汗,容易造成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需要及时补液,可以适量喝温开水、淡盐水或者清凉的饮料等。

此外可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