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只穿“丑”衣服?这届年轻人真的啥也不在乎吗?

2024-02-27 19:03 阅读 29374

为了上班这届年轻人有多少“丑”衣服?

珊瑚绒睡裤或是绣着大花的棉裤,不再局限于室内,而是大胆外穿。

网友直呼:

姐!是真的没有你喜欢的人啊?

这种看似随意的混搭,却透露出一种不羁与个性的时尚态度。

而在另一些时尚达人的身上,长睡衣与短羽绒服的叠穿成为一种新潮流。

在长睡衣的外面,套上一件短款羽绒服,既保暖又不失时尚感。

脚下,一双棉洞洞鞋或棉拖鞋成为了完美的搭配选择,既保证了脚部的舒适,又增添了几分休闲与随性的气息。 

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们正热情分享着他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以及别具一格的服饰搭配。

北方的气候,还有大风,决定了在秋冬季节,无法做到仿效部分南方城市的上班族那样,只讲风度不讲温度。

这些充满个性的穿搭,或许在视觉上显得有些“臃肿”,却无不透露出年轻人对舒适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时尚观念——班味穿搭。

“恶心穿搭”还成了互联网热榜

这些看上去不修边幅的年轻人被戏谑为“在办公室没有在乎的人”。

社交媒体上关于“上班恶心穿搭”的话题讨论

“丑衣服留着上班穿”

衣柜里偶尔的亮色或许已经是当代打工人最后的温柔。有种说法是,上班之后衣服分成了两类,好看的衣服根本不想穿去上班,丑衣服旧衣服都留着上班穿。

上班穿的衣服最丑能有多丑?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占据社交媒体热榜的“恶心穿搭”话题。有网友直言,自己现在上班连脸都懒得洗,起床后用毛巾或洗脸巾擦一下眼睛,再刷个牙,就直接出门了;还有人提到自己懒得背包,干脆拿奶茶包装袋或外卖袋装上充电器等需要的物品上下班。

如果追溯起“恶心穿搭”的互联网源头,或许是2023年9月,一位名叫“AAA猪饲料批发朱姐”的博主分享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时,提到了曾经因工作的茶楼冬天不给开暖气和空调,她只好在红色的工作制服下穿肉色绒裤和加绒板鞋上班,因此被老板娘骂穿得恶心。

对大部分普通打工人来说,穿着还是主打一个实用——保暖、防风和遮挡,或者索性手边有什么穿什么。

以打工人聚集的北京海淀区为例,冬有黑色长款羽绒服、轻薄型羽绒服、冲锋衣为“三大件”,主打保暖、经脏、耐磨。夏有T恤、防晒衣、牛仔裤,基础款适合各种身材,能够适应不同人的需求,自成一派“海淀风穿搭”。

博主“AAA猪饲料批发朱姐”提到的一套恶心穿搭

办公室真的没有在乎的人吗?

当一个年轻人不再穿搭精致时,常被人戏谑为“没有在乎的人了”。如果这个语境放在职场,很有可能又一次被解读为“年轻人整顿职场”。

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显得颇为无奈。

小尹是一位高中英语老师,按照学校规定,早上7:20到岗。她每天6:45起床6:58出门,中间只有13分钟的准备时间。“哪有打扮的时间?”她说。

通勤时间受限是许多年轻人不愿精致打扮的原因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中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北京单程平均时耗47分钟,仍是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上海、重庆、青岛单程通勤时耗超过40分钟。

此外,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则是困于“上班精致羞耻症”。这部分人往往在公司打扮得光鲜亮丽时,会感觉局促、紧张和不安。

在国企工作的小张就曾经历过“精致羞耻”的困境。她说,受身边环境的影响,同事们在着装方面普遍随意,几乎没有人化妆上班,所以刚工作的她也不会特地打扮精致,担心受到别人的关注。

去年,博主李蠕蠕发布一条“上班精致羞耻症”的视频,至今点赞已过百万,视频中原本懒得收拾自己的打工人,在看到同事精心打扮后,第二天也换上了精致妆容和靓丽穿搭,却因为显眼被同事和老板嘲讽,内心产生“我的能力配不上穿搭”的自我怀疑。

网友分享的“海淀风穿搭”

在“恶心穿搭”与“精致羞耻”之间寻找平衡

“我并不会花很长时间化妆打扮去上班然后还感到羞耻。”95后小雨是一家出版社编辑,她对于通勤着装的标准是:头发打理好不乱,衣着有自己的搭配想法,穿着开心舒适,皮肤和气色看起来状态好。

小雨告诉中新网,她会在睡前或早上用衣橱的单品组合出一套合适的通勤着装。她认为,保持整洁体面会让自己的一天保持能量。“倾向于认为有精致羞耻症的人,应该是还没找到自己的风格舒适区。”

在心理学上,有研究者提出“穿衣认知”的说法来描述衣服对人的行为和情绪影响。研究表明,“衣着的正式程度不仅可能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以及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可能通过影响思维处理方式,以重要的方式影响他们的决策。”

按照这种说法,当穿着宽松T恤搭阔腿裤、素面朝天的打工人自嘲上班久了身上独有莫名疲惫的“班味”时,认真穿搭或许不失为一种让“班味”减少甚至消失的办法。(

然而古代上班族的穿搭,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古代上班族怎么穿?

通常来讲,在古代上班除了日常在家穿用的衣服以外,至少还要常备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祭服。这三种服饰都属于“礼服”,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大多与“常服”的概念相对。

历代朝服,形制和颜色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主要做议政之用。孔子说,“朝服而朝”,意思就是进言议政进行朝见时,除非皇帝恩准,必须要穿朝服。

《礼记·玉藻》记载,“朝玄端,夕深衣”,意思是说早朝为大礼,要着玄端朝服,到了晚上,则可以穿轻便一些的深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朝服也渐渐演变为在重大节日、典礼甚至是祭祀时的穿着。

比如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制,官员们在参加平常仪典时可将朝服作为礼服。

而公服,也称“从省服”,则更接近于现在人们所说的“公务活动着装”。

百官退朝以后,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就要将公服作为正式着装,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上班时所穿的制服。

一些地方官不能入朝,坐公堂时,也要穿公服。

在宋朝,为了方便办公,公服省去了朝服的许多繁琐佩饰,与朝服的分别主要在于繁简差异,即“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

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则主张政事中比较重要的朔望朝见、侍班、谢恩、见辞时才穿公服,平时的早朝以及日常办公都可以穿有补子的常服。

除了繁简差异,头上戴什么也是朝服和公服甚至常服的主要区别。

朝服配冠,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貂蝉冠,法官则戴獬豸冠,每种冠又依据等级各有分别,而公服则戴幞头。

古代上班族还是很讲究的,上班穿“”衣服你怎么看?你上班会穿丑衣服吗?欢迎留言~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综合)

编辑:王文婧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