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戎马倥偬,沙场征战二十余年,与江州,即江西九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两次屯戍江州,两度在江州结庐守孝,在庐山西麓建园安家、集市贸易,他的母亲和夫人都长眠安息在江州德化县(九江市柴桑区),在江州,他度过了最辉煌而又饱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十年。
置园设市安家江州
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于追李成进军江州,又于次年降曹成屯兵江州。两度用兵江州,是江州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是匡山浔水的秀美?岳飞与江州结下了割舍不断的终生情缘。这位民族英雄,浴血奋战,转战南北,尽忠卫国却无力保家,他的家乡河南汤阴沦陷于金兵。于是,他在江州重建家园,安顿家人亲友,设市贸易,屯兵养马,以供军需。江州,成了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何处有花春掠眼,金陀坊里岳家园”。这是收录在《四库全书·庐山集》中的董嗣杲的诗句,这位南宋末年的九江榷茶官见证了岳飞家园的劫后余华。
岳家园坐落何方,规模多大,地方史学界曾持有争议。但《大清一统志》有过明确记载:“叠翠园在德化县(今名九江市柴桑区)南五十里,宋岳飞建。以对庐山九叠故名。”文中所谓“九叠”,即庐山天池峰自西南向东北排列的九座山峰,因群峰层峦叠嶂,陡峭如屏,故名九叠屏。明代袁宏道在《从云峰寺至天池寺》游记中有过记载:“云峰寺而上,下临千仞者曰锦涧桥,蜿蜒而道者曰九叠屏。”可见,岳飞所建的叠翠园位于庐山西麓。
绍兴末年,岳飞冤案平反。孝宗即位,又进而昭雪。隆兴元年(1163年),户部在追还岳飞家产的《复田宅符》中确认:“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一步,地一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磨五所,房廊草屋共一百五十一间”,并说明岳家市现存仅六十间,地基、屋宇共二百九十间。
那么,文献中的岳家市以及如此庞大的岳家田庄今又何在?周必大的《庐山后录》曾有记述:“戊午早,同道彻望罗汉岩即下山。山上微雪,山半乃为雨矣。出石门涧,由官路稍前即岳家市。”这篇游记写于乾道三年(1167年)十月,仅比户部的《复田宅符》晚四年,想必这位大师冒雨雪赶早下庐山,过驿道,还目睹过风雨飘摇中的“岳家市”。不过,那繁华一时的岳家市,剩下的只是些破屋空宇,残壁断垣而已。至于岳飞的田庄,不少方家认为,九江市柴桑区境内的岳飞母亲姚太夫人及夫人李氏墓地周延的一些田地,都是岳飞田庄的一部分。
史料记载:宋高宗曾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以“北虏未灭,何以家为”而辞谢。为何在江州置下田庄家园呢?人们不会忘记,岳飞曾饱受家乡沦陷、亲人颠沛流离之苦;冻杀不拆屋,饿杀下掳掠的岳家军也常陷入“军无见粮”的困境。岳飞屯兵江州,修建叠翠园,设置岳家市,是用来安顿家人亲友及随军家属,并以保障军需供给,也是岳家军的给养后勤基地。
葬母株岭 守孝江州
“箩箪青纱受母训,茎草划字读儒论。江南若得龙凤会,报主大宋定乾坤。”这是岳飞拜周侗为师时自报家门的一首诗。如果说岳飞的盖世武功得益于名师周侗,那么,岳飞的文治才略、佳句华章则启蒙于母教。一位水乡月娘,儿子还未满月之时,黄河决口,洪水突至,她抱起儿子坐在大瓮之中,才使母子躲过灭顶之灾,那是何等的慈爱与机警!一位乡野村妇,儿子刚懂事时,她在繁重的劳作之间,教儿子识文习字,知书达理,为儿子日后的文治武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是何等的贤惠与淑达!一位农家老母,当大敌当前,山河破碎之时,鼓励儿子“尽忠报国”,奔赴战场,那是何等的深明与大义!这,就是千古贤母、岳飞母亲姚太夫人。
据史料记载: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真定宣抚使刘韐在相州招募乡勇志士,岳飞在母亲的鼓励下,应征入伍。临别前,为坚定儿子的抗金决心,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背负母命,踏上抗金战场。这年,岳母已年逾花甲,岳飞也已生下岳云。岳飞随军渡河南下,岳母与儿媳、长孙三人相依为命,与岳飞一别就是八年。虽然岳飞多次“遣人求访”,均是无功而返。直至建炎四年(1130年)始迎至宜兴(今江苏无锡)随军奉养。后随着军事活动的进止,岳母的居所也常有变任:绍兴元年初暂寓徽州,二年春移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四年岳飞兼任鄂州制置使,岳母又随军再迁鄂州(今湖北武昌),这位伟大的贤母,在沦陷区历经八年别子忧患,虽然迎至军中与子孙团聚,但早已是年迈多病,加上江南水土不服,于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二十六日不幸与世长辞。
《宋史·岳飞传》有载:“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四月初,岳飞与长子岳云“跣足扶榇还庐山”,归葬株岭,即今九江市柴桑区沙河街西郊。方志对岳母归葬也有过详尽记载:“鄂王母葬,仪卫甚盛,观者填塞,山间若市。既葬,庐于墓,朝夕号恸,路人无不感泣。”
岳飞办完母亲后事,多次上表高宗乞准守制。但由于前方吃紧,军情急迫,高宗“累诏趣起”,岳飞不得不移孝作忠,返回军营。
岳飞第二次回九江守孝,是在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下旬。起因是宋高宗赵构自食“寝宫”之言,放弃中兴大宋之托,收回岳飞节制淮西军的成命,加上与都督张浚议事不和,一气之下,自请解除兵权,回江州“持余服。”
一位忠心报国的孝子,国难当头,他背负母命,尽忠报国,母亲在世时,他无力尽孝,母亲逝世后,他连守孝的时间也未能获准!然而,当昏君庸臣阻碍他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进程之时,他当然想到尽一位人子的孝心,替母亲守孝!他尽了忠,也尽了孝!
岳飞再度守孝,也并未如愿以偿,仅仅在孝庐服守三个月,又不得不以国事为重,奔赴抗金战场!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虏酋。功业要刻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
这是岳飞二度守孝返回军营前《寄浮屠慧海》的赠别诗。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人们不仅仅看出岳飞那殄虏复国的雄心壮志,那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还有他对第二故乡这匡山湓水的依依眷恋之似海深情!
华章绝唱 问世江州
中华民族,英雄辈出。或文才横溢,或武功盖世。文武全才,也不乏其人。就拿与岳飞同一朝代的南宋来说,伟大诗人辛弃疾,他二十岁出头就组织义军抗金,宁死时还高呼“杀贼!杀贼!”另一位诗人陆游,也是二十岁时从戎抗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临终唯一的遗嘱就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世人只知道他们是伟大的文人,其实他们都有较高的军事才能,只不过由于诗词出众,武被文掩。民族英雄岳飞则恰恰相反文被武掩。其实,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的文治策略是完全可以与他的盖世武功相媲美!他在江州或屯戍,或服守,或战隙间的短暂逗留,先后长达十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十年。所留下的诗文墨宝不仅表现出他的高深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的戎马行踪及情愫心迹。
提起岳飞的词,人们不会不想起代表作《满江红》。自这首词作问世以来,尤其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每当国难当头之时,是这首词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壮怀激烈,奔赴收拾旧山河的血火沙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追溯这首名作的历史背景,岳飞十九岁从军,抗金兵,平贼寇,转战南北,特别是绍兴改元以后,他率领岳家军于元年平李成进江州,而后又马不停蹄降曹成屯江州。马蹄踏处,流寇荡平;旌旗所指,胡虏败退;真可谓是横扫千军如卷席。然而,国难当头,却难一致攘外,偏偏内患作祟,阻碍雪耻征期,怎叫他不怒发冲冠、壮怀激烈?而岳飞三十岁前后,正屯戍江州,且已在第二故乡九江安家建园,老母也接至团聚。家人得到安顿,抗金大业有成。不单从字面推断,从创作背景也可印证:《满江红》这首不朽名作,就是在江州有感而发,应运而生!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岳飞虽生活在宋代,他的词写得精,他的诗也写得非常美。且不再提他为母亲“持余服”时赴军营前《寄浮图慧海》那首言志诗,就以《送轸上人之庐山》这首绝句为例:
“何处高人云路迷,相逢忽荐目前机。偶来菜叶随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
你看,这绝句格调清晰,音韵和谐,语言朴素,情真意切。九叠屏下,叠翠园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岳飞与高人不期相遇,结伴而行,问玄机,谈时局,袒露胸襟。泉水叮咚,溪流漱石,偶尔飘来一片青青菜叶,顺流而下,追寻这青菜入水之处,便是密林深处的柴扉人家。多美的山,多美的水,没有对家园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怀,一个戎马倥偬的主帅,哪能创造出如此惟妙惟肖的意境!
诗言志,词纪行。如果说《满江红》是岳飞正处顺境,抗金大业如日中天时期之作,那么,遇害之前回九江时填写的《小重山》则反映了当时英雄受屈,奸臣当道,所表露出忧国忧民的悲凉心情: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词章从景着手,调动听、触、视感觉器官,以动衬静,那是一个多么凄凉的月夜,一个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英雄,竟然被寒蛩之声所惊醒!匡扶王室,还我河山,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抗金大业,就在“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之时,竟然毁于昏君奸臣之手!这寒夜,这胧月,哪有词人的心寒与迷茫?纵有瑶琴,而难觅知音,空有报国之志,而难了复国之愿!这是一首多么悲壮的千古绝唱啊!
一阕千古名作《满江红》,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为国效命,自强不息!一句“还我河山”,召唤了多少炎黄子孙共赴国难,振兴中华!——这是岳飞留给江州人民的财富,留给中华民族的财富,是华夏民族自强不息,代代传承的民族之魂!
(刘为珍)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