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的年一般自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可以说天天可以听到过年的喜庆声了。

早期的鄱阳街上进入腊月后,年的气息便很浓,空气中到处漂浮着浓浓的年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家户户便开始筹备过年的物资了。
街巷到处是不绝入耳的炒瓜子、炒花生、炒冻米声。家家户户都要做冻米糖,酿糯米酒,做年糕米粑,打麻糍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过大年。

从腊月二十四小年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忙于打扫卫生,都要打扫卫生,叫“掸扬尘”,干干净净迎新年。大家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
掸扬尘以后,便在距大门不远的地方摆上一张方桌,围上桌围,摆上蜡烛台、香炉,靠烛台香炉的里首,又摆上清茶三杯,这种摆设叫“天地桌”。 然后,每家都要在二十四这一天送“灶神”。

鄱阳还有这么一个风俗,腊月二十四以前卖鱼称它为“年鱼”。除自己捕的鱼外,只能由入了帮的卖鱼人卖,没有入帮的,要在腊月二十四以后才可上街卖鱼。小年以后,便忙着办年货,人们都习惯过了腊月二十四采购年货。据《抚州市志》记载,南城、乐安二县群众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其他各县多于二十五日过小年。小年前后各家各户打尘扫灰,清洗家具,民俗“有丧之家不扫尘”,所以,平常人家无不清扫门庭,干干净净迎新年,谓之“禳尘”“除残”。小年这天家家备酒菜,合家欢聚共饮,并备三牲敬祖,临川市称过“伢仔(小孩)年”。金溪等地多于此日以食物馈赠亲友,收“送年”。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又把小年叫做“长工年”,旧时商店老板和雇有长工的东家,都在这天宴请伙计或长工,凡被请坐上的,即表示明年不雇用,宴后即结账回家另谋生计。继续留用的店伙,便准备从次日起带徒弟一同外出收账未辞退的长工,则于次日回家过年。出嫁女儿在娘家居住的,过小年后即回婆家,故又称“送姑节”。而女婿也多于是日送肉面给岳父母,称“送节”。在吉安,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遵循着良好的家风,这一天,不论你身处城市还是乡村,亦或在外工作、务工的人们,都要赶回家里,备好酒菜,全家欢聚。欢聚过后,有两项主要活动就要靠全家总动员,一是“扫尘”,扫除一切污秽之物,干干净净喜迎春节;二是“祭灶”,又称“糊司命”。家家在土灶里放入樟木、桑木(传说与灶王爷的姓氏“张、桑”谐音),让灶膛里火源不断,也叫“恒岁”;同时还要用碟子盛上茶叶、大米、红枣和糖饼放在灶上祭祀灶神,用甜甜黏黏的糖果“黏”住灶神的嘴巴,祈求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随着时代的发展
过小年的形式也更加多元
但不论如何变化
人们辞旧迎新
迎祥纳福的美好期盼
始终不变
今年你回家过小年了吗?
你的家乡是如何过小年的呢?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