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不施粉黛的巧妙与妥贴 ——王新民诗集《桐花引》阅读简析

2023-12-08 10:18:39   浔阳晚报
浏览量 28720

不施粉黛的巧妙与妥贴

——王新民诗集《桐花引》阅读简析

image.png

 □ 罗旭初

  这次和诗人王新民一同去庐山西海采风,他赠送一本诗集《桐花引》于我。认真品读完后,发现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这部《桐花引》,共分六辑:《城郭》《人间》《春色》《秋韵》《花语》《七弦》。诗人没有一味追求华丽的词语,而是将语言之美藏于朴素的文字中。

  诗歌是看世界的眼睛。在《春天的絮语》自序中,王新民说:“桐花是开了,湖泊也远了。可我知晓它就在那里伫立,等待着春潮,等待着花月夜。那是心的眼睛,曾泊过无数的诗词歌赋,泊过帝王搏杀的刀光,也泊过美人的背影。桐花开了,又开了,在咫尺,如同失散的亲人重逢。可我日思夜想的,仅仅是那些桨声,那些渔歌,那些在桐花绽放的岸上守望的炊烟……”

  无论何时何地,诗人王新民仍是怀着丰沛细腻的情感,及奔放翻腾的思想,“让一首诗瞬间变得温暖,像一泓来自母体的温泉,让我们无法释怀与忘记。”世间万物在他的笔下,仿佛映射一道温柔的光。而这部诗集的问世,也为诗人的创作历程作了最佳的印证。

  知名女诗人淳本认为王新民的诗歌比较适合“新乡土诗”这个名头。“我们不仅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到久违的田野与清风,而且可以想起一些根植于我们生命的东西——不可抗拒的爱与情怀。”从他的《桐树巷》《丁家渡》《我的村庄》等可见一斑。

  诗,作为文学艺术的骄子,以他特有的深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家之言,从总体上看,《桐花引》这部诗集中收录的大部分诗作在取材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诗人比较喜欢用浸透感情的、有内在节律的、形象而富于质感的语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化物、象征等一系列手段,把某种独特的感受抒发出来的表达方式。它是淳朴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种精练而富于感染的艺术。请看《哦,妈妈,我知道柿子红了》这首诗:

  十月,霜又降了一层

  妈妈在堂屋里,早晚各燃一炷香

  喃喃念着不为人知的经文

  哦,妈妈,其实我知道,你念叨的是

  家门口的柿子红了

  一树的柿子,红了

  是你亲手点亮的红灯笼

  不多不少,365盏

  其实,妈妈,我只要一盏

  在十月的某一天照我回家的路

  这首诗从现实生活出发,捕捉了一系列活生生、可睹可辨的形象,如“一炷香”“柿子”“红灯笼”“红彤彤”等,让人具体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从这首诗我们至少能看出,诗,不像小说或戏剧那样注重情节的曲折、细节的刻画、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环境的渲染等。它主要靠抒情的力量来感染人、打动人,在强烈的抒情中含蕴着思想的启迪。

  王新民在军营里就开始写诗,刚开始也是处于学习、摸索阶段,时间久了慢慢地就成熟了。我觉得,王新民的诗有着优美语言所营造的诗歌意境的朦胧美,他用魔杖般的手,调动着他笔下波澜起伏的语言,诉说着诗人流动的思想和多姿多彩的感情。

  感受,是指诗人对于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极其敏感程度。一个对于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反应敏感、感受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在平凡中见出非凡,在“司空见惯”里发现新意。王新民长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事业的热爱、对人生的挚诚,才能独具慧眼地在一朵花、一片云、一个人、一串笑中发现诗意。比如,长江是九江人民所司空见惯的,然而诗人却能产生《浔阳水系》(组诗)这样深切的感受:

  在秋天的江边叙说江水

  我确信水的中央一定有一个月亮

  可以照见我的故乡

  在秋天的浔阳江畔描摹江水

  一定要用上江边的蒹葭

  来形容她的风骨不只是凄怆

  她日夜奔流,如浔城美丽的裙带

  通江达海,是传递福祉的通途

  诗人对长江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不仅看到了长江表面的美丽,而且感受到它蕴含的历史以及象征意义。长江,她是那么富有,那么宽厚,那么深邃、高远,充满活力,而又那么年轻。长江的美,既有艳丽,又有婀娜,见一眼,便一生难忘。

  这些年,王新民业余时间一直坚持读诗、写诗,大量接触和阅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的作品。每当他读到绝妙诗句时便欣喜万分,并更加努力地创作。当创作的灵感突然降临时,他的内心感到激动、不安,很多词语、句子在心中碰撞,形成火花,不吐不快。每当他发现了美的风景,或是有一些情愫郁积在心中需要倾诉时,他更愿意选择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下面就以这部诗集中《湖口踏春行》(组诗)其中的一首《流芳》作为例:

  此乃地名。我发觉它有好的名声

  不说浔阳,不说春江,不说山里的钟声

  不说莲花的寺院

  不说湖面上传奇的烟波

  单说那一湖清水,一湾清风

  就醉了游人

  著名诗人艾青说:“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假如这首诗在创作的时候,诗人没有身临其境,没有很好的灵感,是写不出这种意境的。该诗简洁而有韵味,语言的节奏感很好,有画面感,叙述上的平移令人耳目一新。

  我觉得,诗歌已成为王新民生命的一部分。读诗、写诗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悟。正如他在诗集中的《彼岸记》一文中所写的,“必有一些风景在风景之外”“我在彼岸,在书的最末,要感恩彼岸”。诗歌让王新民懂得感恩,让他多了一只眼睛看世界。诗人希望用美的文字记录下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记录时光和情感,当人们读到这些诗歌时,能获得生活的勇气。

  在王新民诗歌中呈现较多的主题,无疑是“爱”与“美”。我注意到,诗人对爱情题材情有独钟。在第五辑“花语”《致爱人》等有关“致……”的诗歌中将想象之奇绝、感情之炽热完美地融于一体。他对爱情题材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可以是滚烫的、热烈的、每个字都在燃烧的,比如《我愿用一树的鸟鸣换你一滴海水的盐》;也可以是理智的、内敛的、静水流深的,比如《走在秋天,那些雁群和落叶》等。

  诗的构思变化无穷,千奇百怪。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若干方法来。但总的来说,不外两大类:一是从虚入手,捕捉形象,借物载情。一是从实入手,化实为虚,触物生情。王新民的诗歌直白背后藏着真情。我认为,他的诗歌具有近代诗歌传承的倾向,他的诗歌《黄花主义》(组诗)采用传统的直白抒情方式,抒写了“你不是粮食,却喂饱了仲夏的雨滴”。在诗歌创作上,诗人讲究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有对语言分寸的把握,有条理分明的抒情,有从容不迫的叙述。情感的转折也使人感觉自然又贴切。同时,王新民的诗歌内容和情感体现出来的基本都是真善美,他以自己独到的眼光与视觉,经过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悟,把一抹色彩与痴情留存在地阔天宽之间。

  诗,既然贵乎真情,作诗就要像郭沫若所说的“要有纯真的感触,情动于中令自己不能不‘写’。不要凭空白去‘做’”。

  我从事文艺评论三十余年,深感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语言。王新民的诗歌语言很独特,有对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性不懈的追求。他认为好诗需要真挚的情感,要有灵动巧妙的语言和如河流般的意境,通过阅读的积累,通过笔耕不辍的勤奋不断地进行着思考,赞美着生命和生活。

  所以,他的诗歌写作是一种自我的写作、内心的写作、用情很深很专的唯美写作。如此,于朴实自然与平淡中见真情,在本色中追求深度,不施粉黛的巧妙与妥贴,让我对他钦佩不已!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