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和九江港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名港口人,我感到无比自豪。”12月1日,在集装箱堆满的场地,车流、物流源源不断的城西港区集装箱码头,记者见到了省劳动模范、九江兴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副经理杨鹏。
1992年11月,杨鹏褪去戎装,走进了赣北门户——九江港,开启了他燃烧青春、献身长江的强港梦想。31年来,他坚守生产一线,先后干过水手、加油工、电工、维修工、技术员,目前分管公司的生产运营。
“大约在2008年,码头一年的吞吐量约为80000TEU(标准集装箱),而现在一个月的吞吐量就可以达到约55000TEU,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港口箱量的不断增长,原有的集装箱管理系统跟不上港口发展,管理系统需要升级换代。一路走来,操作系统从原来的TOPS2.0升级到了TOPS5.0。杨鹏介绍道:“随着新设备的启用,让我们体会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的便利。集装箱的装卸操作都是通过码头中控室发出指令到每个司机的终端上,由司机通过起重设备来完成装卸操作。人工理箱,手工抄箱号、抄场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据了解,目前九江兴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已开通了九江-外高桥-洋山始发直达公共定点班轮,到外高桥直航56小时,到洋山直航仅需60小时,挂靠84小时;九江-太仓/宜东始发直达公共定点班轮每周1班;南昌-九江小支线班轮实现天天班;丰城/樟树-九江小支线航班;九江-岳阳班轮每周1班至2班;泸州-九江直达每周1班;码头现在每周还有50余班轮航次挂靠,航线可达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长江沿线,沿海各港口,世界各基本港及内陆点。
“未来的港口什么样?怎样才能跟上步伐?”杨鹏深知当务之急就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创新促创效,促进传统技术改造升级,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结合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让我们的码头成为“绿色、阳光、智慧”的口岸。他连续在EIR系统、TOPS5.0生产系统、智能卡口改造、监控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起重机械更新改造等10余项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中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努力为九江区域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九江港智慧”。
曾作为集装箱码头唯一的电动机械技术员的杨鹏,经常和技术人员说:“机械是死的,人是活的,要让机械听人的,不能让人被机械牵着鼻子走”。多年来,他充当技改降本的领头雁,带领大家拉开对公司设备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一个一个地攻关落地;担任维保抢修的急先锋,指挥参与重大型设备维修抢修共12次,未发生一起安全、返工事故;当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好园丁,将个人的先进经验转化为群体的技能优势,不断提高公司整体的技术水平。在杨鹏的带领下,共产生技改创新20余项,节约成本开支300万余元。
生于长江边,长于长江边,杨鹏见证了九江港口日新月异的变化。站在码头上,看着密集的船舶、往来的集卡车、繁忙的物流场景,杨鹏自豪地说,这里是他奉献青春的地方。
三十一载,他与许许多多的港口人一样,始终坚守初心,在岗位上绽放自我,充分发挥新时代港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为九江打造区域航运中心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洁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吕安琳)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