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历史回眸)11月往事之——南门湖上的那道堤

2023-11-18 19:19: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467

image.png

11月往事之——

南门湖上的那道堤

■ 冯晓晖

概述:

1964年11月23日,江西省九江市人民委员会下发通知,原甘棠湖——南门湖统一命名为“南湖”,原小坝命名为“长堤”。

评述:

1964年11月九江市人委会(九江市委)的这一通知发布后,人们依然按照习惯称呼甘棠湖和南门湖,将两湖之间的这道堤称为小坝。通知将两个湖取同一个名字,使人们没法分辨哪儿是哪儿。将小坝改为长堤,名字失去了特色。1964年的这次更名,逻辑上很难讲得通,也就没法贯彻下去。

但通知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历史上甘棠湖和南门湖曾经被统称为南湖,两湖之间这条堤的名字也不止一个,老九江人依然称它为“小坝”,虽然它现在的名字叫“李公堤”。九江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上,小坝从未被称为李公堤,九江也有座李公堤,却不是这一道。

如今,介绍九江李公堤的统一文本是这样写的:李渤与九江渊源极深,年轻时曾与兄李涉隐居庐山读书,他养了只白鹿,常带鹿出游,人称为白鹿先生。二十多年后李渤就任江州刺史,将当年读书处广植花木,增设宅舍、开设书院,是为海内第一的白鹿洞书院的由来。如此说来,李公堤的由来也颇有道理。

然而,据同治十三年(1874)《九江府志》记载,九江有李公堤,也有甘棠湖堤,还有南门堤,却不是同一条堤坝。

李渤修筑的堤坝被称为“甘棠湖堤”,又名“新坝”,即现在的庐山路。古时甘棠湖在庐山路这一段连接龙开河(湓浦港),通向长江。因城西的陆路交通不便,且常有水患发生,故李渤在此修筑石堤。该堤在明嘉靖年间重修,并建石闸,根据内外水位开闭。堤名为“甘棠湖堤”,又因在府城之西,亦名“西成堤”。如今地貌变迁,堤坝、石闸均已拆除,堤坝之貌已不复存在。

九江也有“李公堤”,却与李渤没有关系。李公堤在长江边,为明代正德年间九江郡守李从所修筑,今已不存。

小坝自清初以来的名字是“南门堤”,因其在南门之外。它又叫“胡公堤”,胡公即胡宗虞,顺治年间在九江任推官(正七品),胡宗虞为江苏武进人,任职于九江府期间(1661年)编撰了《九江府志》。九江人民为了缅怀胡宗虞对本地的贡献,以“胡公堤”来纪念他。如此说来,现在的小坝,也就是南门堤或者胡公堤,是清初修建的?并非如此,在胡宗虞修筑南门堤之前,这道堤坝就已经有了。

南门堤上有思贤桥,该桥据称是为了纪念李渤,或为附会之说。查思贤桥的历史就会发现,关于它的史料比堤坝更多,也更长久。据现有史料记载,小坝始建于元代。元代九江的商业相当发达,故在南门与山川岭(今人民路)之间填湖建路,以便于商贸交通,为了沟通两湖的水系,修筑了思贤桥。有桥当然就有堤,因此小坝至少在元代就已经有了。胡公堤之名起于清初,之前是什么名字,没有明确记载。

明代,小坝和思贤桥屡毁屡建,有记载桥上曾有7栋房屋,即为廊桥。明清两代,该桥有明确的7次重建记录。根据《九江市志》记载,小坝在1934年和1949年先后挖湖泥培堤。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思贤桥都在小坝的东端,靠近南门口处。桥为石质,上有护栏,在民国中期和日占期,该桥因年久失修,护栏垮塌。

image.png

图一:1963年7月11日-陈新代写生

图一是九江文史学者陈新代老师在1963年7月所绘小坝风光,可见思贤桥紧挨着东岸,过了桥才是现在的半月坪。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坝上最漂亮的那两排法国梧桐当时已蔚然成林。据记载,法国梧桐的栽种时间大约在1958年。

image.png

image.png

图二:严耀喜所制民国时期的小坝(后期上色处理)和现在的对比图

由于思贤桥靠近湖岸,易被淤塞,1963年11月至1964年3月,九江市动员市民参加义务劳动,整修堤路,将思贤桥移位重建,老桥被拆除填平,在小坝中央位置再建新桥。图二、图三为九江文史学者严耀喜所制对比图,可见该桥位置的变化和小坝数十年来的变迁。

image.png

图三:严耀喜所制民国时期的天花宫和现在的对比图。

1973年和1978年,小坝先后两次扩宽路面,铺沥青,修建两岸石质护坡,并在湖岸设护栏。1992年九江在南门湖举办龙舟赛,又对小坝进行了加固改造。

最后,将小坝的历史梳理如下:

1、小坝并非李公堤,无证据表明为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所建。据史料记载,李渤建了甘棠湖堤(今庐山路),但证据并不充分。

2、小坝可能始建于元代,数百年来位置或有改变,大约在清初得以确定,并被命名为南门堤、胡公堤。

3、小坝上的思贤桥原在东端靠近南门处,1964年改建到现在位置。

4、1949年后经过两次扩宽,1992年龙舟赛后小坝定型,至今未有太大改变。

以上为笔者推测。史料未必都靠谱,甚至同一份资料中也会相互矛盾。南湖不深,一座土堤和一座桥千百年来必然屡毁屡建,它的位置总在变迁,它的名字也不会一成不变。或许是九江人也搞不清胡公或者李公,就称它为小坝。这名字没什么历史文化底蕴,读出来却很舒爽,它就像是咱家后院里的一条小径。对于无数九江市民来说,小坝就是自家的路,每天走湖一定要趟过去的家园。

其实称之为坝不太合适,坝是挡水的,小坝是通道而不是水坝,它还是应该被称为堤。笔者以为,南门堤或许才是它最合适的大名,结合着南门和南门湖。它的小名还是应该叫小坝,这名字听起来就是那么亲切。

那么,小坝又是如何被更名为李公堤的。据说,当年在地名规范化会议上,九江老一辈文史专家有人提出恢复小坝之名,也有人认为小坝这个名字有点小家子气,西湖有苏堤、白堤,我们九江有李渤修的堤,为什么不叫李公堤呢?于是,李公堤就从甘棠湖西岸转到了两湖之间。2002年,南门堤小坝被正式命名为李公堤,有关部门随即编撰了李公堤的历史,将甘棠湖堤和李公堤混到一起。如今,这座被全新赋予丰厚历史内涵的堤坝已成为九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亮点。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