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讲述)此情可待成追忆

2023-11-19 09:3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8816

此情可待成追忆

■ 阿 来

不在一线采访好几年了,难得下县去了一趟都昌。下午返程的时候,人困马乏正想眯一会,办公室的同事轻轻说了一句:老总编李桂庚今天走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像猛地被针扎了一下!

“什么时候的事?”

“大概是上午吧,在上海。”

再无困意。不能当着同事的面流泪,我轻轻别过身去,看向远方。我心里在自言自语,李总啊,您怎么就走了呢?一个月前我还在单位门口碰到您,您说第二天去上海住一段时间,过完年再回九江。我还问要不要我送您和嫂子去火车站?您说不用,已叫好车,谢谢了。您这一走,我们再也无法相见了……

车窗外秋意正浓,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五彩斑斓的山林,像一块块铺展开来的织锦。我无心欣赏风吹稻浪的美景,心里充满着惊愕和悲痛。突然想起有一年大概也是这个季节,李总带我去湖口采访农业建设,回来写了一篇通讯《广袤田野著华章》,还在多家省以上媒体刊发。记忆的闸门渐渐被打开,越来越多和李总的往事涌上心头……

说李总是九江新闻界的传奇,一点都不夸张。他是一名出身江西吉安的农家子弟,早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虽是20世纪60年代的本科生,却不是新闻科班出身。1982年,他正在九江县政府有滋有味地给领导当秘书,即将提拔之际,原九江地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他安排到了正在筹建中的九江日报社。他也曾郁闷彷徨过,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他很快就喜欢上记者这个职业。他觉得,做记者有“张性”,哪里有新闻就往哪跑,接触社会面广层次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帮助很多人。当自己采写的新闻走出九江,见诸于全国各大新闻媒体,有力地宣传和推介了九江,就会感到付出再多辛劳的汗水也值得。此后,无论身居何职,李总始终是一个勤奋的记者。他25年笔耕不辍,撰写的新闻稿件超过200万字,光得全国、全省的新闻一等奖就有百余件。同时,累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及省以上报刊发稿1600多篇,这个数字在九江新闻界,可能很长时间都是一个“天花板”。当年,李桂庚的消息和洪世坤的通讯是九江日报社的两张“王牌”。我初当记者的那几年,常常看到李总办公室的灯亮到深夜。他说,当总编后,不出差的话每天晚饭后会雷打不动来办公室写稿、改稿、审稿。很多记者当了部门主任就不怎么写稿了,李总的勤奋和敬业真的不多见。

能拜李总为师,是我的荣幸。23年前,我刚从部队转业到报社工作。虽然之前当过报道员,也发表过不少新闻和文学作品,但跟报社那些新闻系、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相比,我仍然算个“小白”。彼时的李总看我不贪玩,没事就爱琢磨稿子,一腔写稿热情,仿佛有他年轻时的影子,渐渐对我赏识有加,开始手把手教我写新闻,一点一点给我压担子,使我三五年时间,便成为报社的主力记者。

那时候,单位的外宣任务很重,李总总是亲力亲为,带头攻坚。外宣不比在本报发稿,投的稿件没有新闻性就不会刊发,人家才不管你是总编还是通讯员。记得2003年有一天我去庐山采访,得知从当年5月1日开始,庐山将首开先河,在全国景区中率先对全世界70岁以上老人、14岁以下少年儿童、残疾人,对解放军、武警官兵、军队离退休干部和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先进模范人物七类人群一律免收进山园门票。回来后我写了一则消息,李总看到稿子后,把我叫到办公室,先是夸我抓到一条好新闻,然后又教我怎样取个吸引人的标题,并亲自动手调整稿子的角度,重新取了标题,之后连夜发给几家中央和省级媒体。没两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悉数登载了我们写的这条新闻。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同时登上这四家中央权威媒体,真的有一种步入殿堂般的感觉。庐山如期实行免门票政策快一个月的时候,李总又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去跟踪采访后续的进展。他说,如果社会各界反映良好的话,我们可以再做篇深度报道。经过一番深入采访之后,我发现庐山的这项政策真的很高明,不仅给享受优惠的人群送去实实在在的福利,也给庐山赢得口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随着来山游客的增加,又间接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免门票不仅没吃亏,还增加了经济效益。李总不愧是点题大师,他提笔下刀,很快将我写的通讯提炼出一个主题《庐山“免门票”获得双赢》。几天之后,我们的通讯又“轰炸”了一遍中央媒体,有些安排的还是版面头条。

此后,在李总的影响下,我对做外宣稿件的兴趣越来越浓,每次遇上好的新闻线索,都会首先想到能不能上外稿。渐渐地,有时不用跟在李总的名字后面,我的稿件也能独立上“中央三报”。特别难忘的是,2005年,李总先后两次带我去北京、上海,拜访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新华社,走进神秘的中央媒体,结识了不少大名鼎鼎的记者老师,真的是大开眼界。那几年,九江评选当年的全市十佳记者,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是看谁外宣稿件发得多,我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太没社会经验,不谙世故,李总教我这么多,我却连一包烟都没买过给他抽,自始至终都是君子之交,清清白白的上下级和师徒关系。反倒是他很大方,每次一起发了外宣稿,奖金都是一人一半。有一次,我们的稿件上了《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获得奖金一万元。李总给我五千元钱的时候,我不肯收,我说我只是写了个不成形的初稿。李总态度很坚决,他说只要署了你的名字就必须一人一半,我可不能吃独食。

遗憾的是,2006年李总就光荣退休了,我再也不能得到他的指教。后面我被赋予更艰巨的任务,工作和生活都变得忙碌起来。李总的女儿在上海成家立业,女儿女婿都很有出息,他便上海、九江两地轮换居住。逢年过节,我大多时候是短信、微信问候他。直到近年,我也逐渐清闲下来,每次碰到李总,我都会停下脚步,和他多聊几句,或者陪他去附近的南湖公园走一走。退休十七年,也许是一身疾病的原因,我发现他真的苍老了许多。对这样一位大哥般的长者,我从内心里充满心疼。今年夏天,有一天他在规划设计院那附近超市买了两袋大米,一个人用拖车往家里拉。岔路口沟沟坎坎,他虽然身材高大,拉起来亦显得吃力艰难。我正好经过,赶紧上前帮忙。李总可能体谅我上班时间帮他拖大米,到单位门口让别的同事看到不太好,推说自己想先去南湖公园转转,让我放在门房就可以了。一个小时后,我在办公室开会,透过窗户看到李总拖着大米正回家,心里后悔没有直接帮他搬上楼……

近日和几个同事聊天,他们都称赞李总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们所讲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原来,李总在九江县工作时,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那位妻子不幸得了骨癌,早早离世了。三十多年来,李总每年清明都会为她扫墓,和前妻家人也始终保持着联系,资助前妻弟妹成人、成才、成家。如今,他们也都退休了,一直把李总当哥哥。李总的老伴刘丽为人特别热情、和善,谁能想到,她是将门之后,父亲曾任东海舰队司令员。李总和老伴一直特别谦卑、低调,从不愿意麻烦别人。

领导让我帮忙看看给李总准备的悼词。那天下午,我把自己关在房间,翻看李总的著作,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含泪加了一段:“李总不是离开我们,他只是去到一个没有病痛,更加欢乐祥和的天国,他在那里将获得永生……而他的音容笑貌,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好,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温暖并激励着我们前行!”

是的,我坚信李总没有离开,我不管别人怎么说起李总,我心里只记得他对我的好。有生之年,我都会怀念他!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