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哒哒哒”
“报!有敌军来袭!”
是谁耳朵这么好使?
2000多年前各诸侯国称雄争霸的PK中
它是“千里眼”“顺风耳”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古代雷达”东汉茧形陶壶
“啤酒肚”是“官方标配”
茧形壶又被称作“鸭蛋壶”
其器形类似蚕茧,又若鸭蛋
由此而得名
△部分茧形壶与鸭蛋、蚕茧的形似对比图
多为陶制
偶有铜制茧形壶出土
唇口、短颈、圈足
统一的官方标配:“啤酒肚”
△东汉茧形陶壶 定州博物馆藏
这件茧形壶的腹部呈横向长椭圆状
暗刻弦纹装饰
因“小口广腹”的造型特点
它容积大、不易倾覆
是古人日常生活中
盛水、酒的理想容器
也是行军打仗中战士们爱用的储水神器
△真·“有点儿东西”(茧形壶大小、功能示意图)
从各地茧形壶的出土情况看
圆滚滚的“啤酒肚”里
还发现过稻谷、动物骨骼等遗存
看来,茧形壶还真是“一壶多用”
据研究人员推测
茧形壶可能出现于战国早期
西汉中期之后罕见
它的功能也从盛贮的日用陶器向
随葬、陈设的陶礼器转变
隐藏buff是“军事雷达”
别看茧形壶外表憨憨
它的隐藏buff→监(侦)听神器
也就是古代的“军事雷达”
战场上全靠它来打探敌军方位
△河北卫视《妙不可言》节目
《墨子·备穴》中的记载
可以说是茧形壶用作战争中
情报工具的最早记录
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幎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
“罂”(yīng)指的是小口大腹的坛子
将坛子口用薄皮革蒙紧
置入挖好的深井中
派听力好的人伏在坛子口
通过贴地倾听
远方敌军骑兵的马蹄声
以此来预测敌军的动向
“伏罂而听”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茧形壶“朋友圈”很好看
目前考古出土资料中已发表且图像清晰的茧形壶有109件
这些“朋友”不仅打扮“花哨”
而且还有来自域外滴
根据圈足(陶瓷器足的一种样式,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的有无
大致可将茧形壶分两大类
一类是“没有脚”的茧形壶
均无盖,器身饰宽带绳纹或弦纹,无彩绘
△(左)青铜质茧形壶(出土于马家塬墓地,也是截至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青铜质茧形壶)张家川县博物馆藏 (右)茧形壶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
一类是“有脚”的茧形壶
多有盖,器身多施彩绘
△(左)彩绘茧形壶 平顶山博物馆藏 (右)西汉髹(xiū)漆茧形壶 连云港市博物馆藏
茧形壶在东西方都有
约公元前950年至公元前600年
在塞浦路斯地区流行的
绘有同心圆与几何纹的“外国朋友”
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茧形壶极为相似
△(左)单耳几何纹茧形壶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右)彩绘几何纹陶茧形壶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同类器物在日本、朝鲜半岛和埃及也都有存在
茧形壶的发展成熟
可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与中西文化交流也应有一定联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左丹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