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泽县黄岭乡双龙村三组,有这样一个普通家庭,他们三代人从军报国,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自己从军,驻守边防;在“从军就是报国”家训的影响下,张福义的儿子也选择在部队服役。从战火纷飞到盛世太平,变的是时光荏苒,不变的是家国情怀,祖孙三代接力从军,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国防,书写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任时光荏苒,初心不变。
张福义在家做公益补课前的备课
参军报国 戍边疆卫士
1950年,当时还未满18岁张福义的父亲张良金和全国优秀儿女一起,肩负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用鲜血与生命捍卫和平。
父亲退役之后便在安徽省枞阳县工作。“父亲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为人忠厚、做事踏实,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坚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每次回想父亲诉说自己当兵时的故事,内心的激动便难以抑制。”
投笔从戎 续红色传承
张福义对部队的崇拜更多的是来自父亲的战斗故事,对他来说,那是永远也听不够的“老一辈的军旅青春”。“因为父亲是当兵的,所以我从小就有一个当军人的梦想,就毅然决然地选择当兵报效国家。”张福义说,正是父亲这种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也成为父亲留给他的红色传家宝。
受父亲影响,1977年1月,年仅18岁的张福义在教了一年书之后便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火箭炮兵。张福义严于律己,刻苦训练,进步明显,担任了尖刀班的班长。担任班长后,他比其他人更努力,在平时的工作、生活、训练中也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不懂就问,不行就练,带领所在的班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一次。
退役后的张福义,在农村选择了教育,成为了彭泽县黄岭乡双龙村的教书先生,四十年来,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辛勤耕耘,把满腔热忱献给学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虽然青春已逝,但为国为民的一腔热血从未冷却。“我这一生中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当兵打仗,二是教书育人。”张福义说。如今,脱下军装的张福义仍保持军人本色,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雨天疏通水沟、雪天清除积雪,乐于助人,为人和善,家庭和睦温馨,深受邻里好评。
张福义全家福
三代传承 护一方平安
一句坚定的“报效国家”,背后却凝结着一家三代军人的坚韧传承。受张福义的影响,张福义的儿子张凌云从他手中拿过接力棒,大学一毕业就怀着一腔热血踏入军营,如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成为家中第三代入伍的军人。
在消防中队服役的数年间,张凌云指挥及参加900余场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战斗,走在生死边缘4次,经历危急现场2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近百人,有浓烟密布的火场、有泥石流后的深山,还有建筑塌方或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候,一桌饭菜吃了一半出警,不管饿不饿,饭菜会不会冷,解决危险再说;有时候,澡洗了一半出警,满身来不及冲洗的肥皂泡只能归队再洗;有时候,睡觉睡到一半出警,归队后也只有两小时的补觉时间……2010年1月,上饶铅山县的一场樟树火灾,樟树中空,火从里向外烧,很难打灭。凌晨一点多,张凌云背着一把水枪从挂钩梯爬上樟树往树洞里浇水,寒冬腊月,水从领口灌遍全身,脸上滚烫、全身冰凉的感觉记忆犹新。万家灯火的“守夜人”就是这样炼成的。
不同的时代,有着相同的信仰。三代人从军,保家卫国,是他们家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地激励着一代代张家人踊跃参军。时代更迭,岁月流逝,张家人从军报国的情怀却始终如一。
(杨洁)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