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摇篮赣州行】聚焦活化利用新路径 江西赣州让非遗结硕果

2023-10-28 15:34:01   
浏览量 28550

 中国青年网赣州10月27日电(记者 邓洪海 宋莉)擂擂茶、打黄元、烧瓦塔、舞龙灯等客家民俗表演在赣县区祥云湖紫薇小镇轮番上演、精彩纷呈;在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游客体验森林小火车、围炉煮茶、夜宿民居,感受“向往的生活”;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研发非遗旅游商品,开发了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创系列产品200余件;总投资2.5亿元,计划新建非遗馆项目……

近年来,赣州市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建立“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激发非遗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非遗助力文旅融合蝶变升级

 “门前呀哥子叫,双手哟打开呀门呀来看,依呀子哟呀依子哟,干哥哥你来了呀……”近日,安远县东升围客家博物馆正门广场的舞台上,一名花旦身着传统客家服饰,扯着衣襟、耍着扇花,伴随着婉转清亮的茶腔之声,一指、一推、一望,娇羞的眼神含而不露。

 花旦的扮演者名叫唐珺,是安远县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她所表演的剧目是赣南采茶戏最具代表性的四出小戏之一——《睄妹子》。

  安远采茶戏表演。张欣苑 摄

2017年,为了更好传承客家文化,安远县把东升围改造成了一个客家博物馆。有着近200年历史的东升围,摇身一变,成了安远县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省内外游客无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赣州市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非遗资源,持续推进“非遗 旅游”融合发展,在不断丰富旅游供给的同时,激活全市非遗资源,让非遗与旅游实现“双向奔赴”,形成以客家文化旅游区为支撑的 “一核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客家风土人情、民俗艺术被春牛队里的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演既有趣又有料,我看得特别开心。”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来崇义上堡梯田观光旅游的深圳游客杨娟和其他游客一样,兴致勃勃地站在舞春牛非遗表演舞台前,认真看完了整场表演,她还录下视频发至朋友圈,引来众多好友的点赞。

崇义舞春牛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舞蹈、对唱为主,乐队伴奏为辅。表演形式轻松、诙谐、生动,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崇义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李燕介绍说,“舞春牛”来自民间,反映农家生活,富有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舞春牛”进景区,不仅能增加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也能让“舞春牛”活化传承提供更多场景和空间,激发其生机活力。

如今,该市非遗有机地融入了旅游产业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街区”“非遗进乡村”“非遗进民宿”等模式方兴未艾,让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文化意蕴。

  非遗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穿戴畲族服饰拍照打卡,制作品尝畲族特色美食,观看非遗民俗表演……”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洞头乡洞头畲族村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前往游玩。

洞头畲族村太阳山庄负责人蓝天翔夫妇也忙得不可开交,整理院落、打扫房屋、准备食材,为迎接游客做足准备。

放在十年前,蓝天翔绝对想象不到,这个小山村能蜕变为如今“人气爆棚”的畲族风情小镇。

  打糍粑。陈海明 摄

民族风情既是独具魅力的文化,又是潜力巨大的产业。洞头乡立足少数民族聚居地特色,挖掘畲族民俗文化资源,利用畲族古建筑蓝氏宗祠、联班底、苞茂第等遗存,及畲族“摆字龙”“竹竿舞”“畲族婚嫁”“打糍粑”“做擂茶”“乌米饭”“畲家酒”“米果”“甜叶米果”等畲族民俗风情内容,开发畲族风情游和畲族文化研学产品。村民既能在家赡老看娃,也能赚钱养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力量。

“我们将依托非遗资源、畲族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节庆民俗活动,不断打响畲乡洞头特色品牌,全力打造赣粤闽交界地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畲情小镇,促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会昌县洞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世养表示。

近年来,赣州市把客家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营造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各地的非遗工坊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基层群众就业,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动能。大余新城镇周屋村的芋荷、良生烫皮生产带动了70户家庭增收致富;会昌依托酱干制作技艺带动县域酱干加工业,生产企业20多家,年生产酱干2000多吨;兴国百丈泉公司,将兴国鱼丝传统工艺改进提升,生产的兴国鱼丝畅销江浙沪、北上广深,远销东南亚,开创了传统食品的互联网新时代;崇义县凭借崇义南酸枣糕制作技艺,将其打造成为年产量8000余吨、年产值3亿元、年利税4000万元,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3500万元的富民好产业。

  非遗在文创里绽放新生命

“漫画册上的恐龙叫虔有才,它是以‘虔州龙’为原型创作的。”近日在赣县区举办的“赣州客家非遗节”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钟晗薇在给游客介绍一本《虔有才讲非遗》漫画册,画册封面上,几只可爱的绿皮恐龙展示着擂茶技艺、唱船习俗等客家文化。

  客家瓷画作品展示。卢香燕 摄

据了解,该系列漫画以6600万年前的“虔州龙”为形象设计元素,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与精彩的故事情节,带领读者跟随主人公虔有才的非遗寻宝路,重新认识非遗之美、感悟中华文脉。除了漫画之外,“虔有才”系列手办、异形扇等文创产品也新鲜上市,让更多人在享受乐趣中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

这是赣州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客家人的日常生产生活空间紧密相连的生动体现。赣州市积极创新研发非遗商品,开发了以“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为主题的文创系列产品,并设立文创旗舰店,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变成“伴手礼”在展示馆售卖,并通过互联网络销往全国。

客家瓷画兔、客家纸雕兔、非遗手工锡兔……在赣州市图书馆新馆一楼的虔图文创,读者们挑选着文创产品。非遗客家瓷画第五代传承人蒋芳圆表示:“我们将隶书拓片与兔结合,互动生趣,这一景象也是对文人学者研籍读碑的效仿,借兔喻人激励自己,也以此祝福莘莘学子学业有成,文人墨客才思泉涌。此外还有一系列以兔为主题的画作,大家非常喜欢。”

 “我们联动多位非遗传承人和艺术馆,引导和鼓励他们在文创领域出新出彩出精品,让非遗在传承和创新中焕发生命力。”虔图文创负责人罗诗媛说道:“非遗一定要走进百姓生活,让大家买得起、喜欢用。希望政府持续搭建平台,加强管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走进千家万户。”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