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味美彭泽蒸米粑

2023-10-20 15:00 九江日报 阅读 29133

        像北方人逢年过节喜欢吃饺子一样,我的家乡彭泽,每逢佳节都要做蒸米粑。

  蒸米粑又名籼米粑,它和饺子相似,但又大不相同。它比饺子要大好几倍,且粑皮用的是米粉,而不是面粉。在我们家乡,很少见早餐店没有卖蒸米粑的。

  要说起彭泽的蒸米粑,还跟朱元璋有关呢。元朝末年,群雄逐鹿,打到最后,只剩下了两支队伍,一支是陈友谅的,一支是朱元璋的。陈友谅势力强大,占据着以江州(九江)为中心的湖广、江西等广大地域。朱元璋占据着以集庆(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安徽一带的大片地区。两人都只差征服对方就可统一天下。

  由于陈友谅是在本土作战,占据天时地利。朱元璋的军队辄是远道而来,吃尽了苦头,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两军对垒,打仗没有定规,战争随时可能发生。陈友谅经常趁着朱元璋军营生火做饭之时突然袭击,弄得朱元璋的士兵流血又挨饿。打着打着,从四月打到了七月。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绞尽了脑汁,让士兵一次多煮些饭,储备着,可是怎奈天气炎热,剩饭留了不到半天就馊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终于,朱元璋被陈友谅打得落荒而逃,从都昌、鄱阳退到了彭泽上十岭,在镜子岭水库驻扎休整。朱元璋思虑再三,终无良策。

  一次,他来到附近农户家,在农家的饭桌上,一种叫“粑”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农人向他介绍了“粑”的做法及其特点。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农忙时节,农人抢种抢收,顾不上做饭,常常把早饭多煮一些,可是留到中午已经馊了。在不断的摸索中,农人发现把大米蒸熟磨成粉,再用粉做成圆饼形的“粑”。这种蒸熟的粑,容易携带,最关键的是不容易馊,用水浸泡保存的时间更长。朱元璋马上命人发动附近的百姓制作蒸米粑。

  解决了粮食问题,朱元璋的军队卷土重来,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战局迅速发生变化,最后,陈友谅陷入了重围,突围中被乱箭射中身亡。就这样,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成就了大业,统一了天下。朱元璋登基后,彭泽蒸米粑曾一度作为朝廷的贡品。

  后来,彭泽百姓借鉴了饺子的做法,里面包上菜馅,味道更好吃了,于是蒸米粑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蒸米粑的选材十分讲究,制作极富工艺性。首先,要选用上等的籼米,淘洗后用水浸泡一小时,滤干,上甑蒸,严格控制七成熟。(超过七成熟时,不易粉碎;不到七成,虽易粉碎,但做的粑易破裂。)将蒸好的米冷却后细磨成粉,米粉就准备好了。

  接下来,该准备粑馅了。可以根据四季上市的不同蔬菜来取材,一般以萝卜、豆角、白菜为主,再拌上豆干、粉丝、香菇等。

  和粉也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必须用刚烧开的水烫粉,边倒开水,边用筷子搅拌。待感觉不烫手了,就可以揉做粉团了。

  揉粉团很有讲究,一定要揉到粉团不沾手、不粘缸钵为止,只有这样,做出的粑才有筋道。

  做粑时,先将揉的米粉均匀做成一个个的小粉团,蘸些食用油,夹在两层塑料纸中间,用压粑器压成一个个大小、厚薄适中的圆形粑皮。包粑时,只需把粑皮托在手上,在中心位置放上些馅儿,把粑皮对折,轻轻捏拢。若要使做出来的粑更好看,还可以把粑皮边缘捏成花边。

  粑包好后放入蒸笼,粑与粑重叠部分要用粽叶隔着,或抹些香油。否则粑熟了,粘在一起,就端不出一盘完美的作品来。大火蒸上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出笼了。掀开笼盖,一阵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

  吃粑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抹上辣椒酱之类佐料。馅儿的绿,粑皮的白,辣椒酱的红,还没吃,色彩就令人垂涎了。一口咬下去,馅儿的清香,粑皮的筋道,辣椒酱的辛辣,刺激着你的味蕾,舌尖上萦绕着一丝丝顺滑,令人享受不尽,回味无穷。

  在彭泽,如果家里有人过生日,那是比任何节日都重要的日子,是一定要做蒸米粑的。蒸米,磨粉,切菜,炒馅,揉粉,压粑皮……大家一起动手,热热闹闹,气氛不亚于过年。

  吃着蒸米粑,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是每个身在异乡的彭泽人心中最大的梦想。

( 吴盛福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