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兵丨袁传友:九江是我的另一个“家”

2023-09-15 09:42 九江日报 阅读 29292

  如今,漫步于九江城西的九八抗洪广场,看到的是美景和安详。只有广场上面纪念碑镂空雕刻的数字,始终将历史的时针指向“1998”——提醒着人们,25年前的这里,曾经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溃堤决口的洪灾,也见证了一场英勇无畏封堵决口的壮举。

  25年前,当时担任第一集团军某红军团二营四连连长的袁传友,在1998年九江封堵长江决口行动中,担任团突击队队长,在围堰合拢和主堤合龙的关键时刻,他带领突击队员奋勇战斗在最前沿。

  1998年8月,袁传友所在部队接到上级紧急指令,长江九江段4~5号闸口决堤,九江城十分危险。部队深夜开拔,千里驰援,8月7日到达决堤现场。

  “水情太严重了,三米多高的堤坝上一个浪接着一个浪,有的年轻战士当场就哭了。”袁传友回忆说,“我们连有的战士才十八九岁,老家又不在水边,游泳都不会,哪见过这个阵仗。”其实袁传友当时也只有23岁,因为老家在安徽安庆,从小在长江边长大。

  饶是如此,他也还是震惊了。

  “我们扛沙包,然后跳下去填堵缺口,站不稳就手拉手背抵背。”旁边的煤船上全是煤渣,战士们的脸上身上黑乎乎的是煤灰,白晶晶的是盐粒。

  五天六夜的奋力抢险,大堤终于成功合龙了。现在回忆起来,袁传友已不记得这个过程是如何走过来的,“就是扛沙包,累了就靠在煤船一尺宽的阴影里休息下。有的战士中暑了,也是在这个阴影里休息。当时也不觉得如何累、如何热,心里就想着赶紧堵上,我们的背后是九江城和城内40万老百姓。”

  袁传友动情地说,“九江,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那年夏天滚烫的江水,战友粘满煤渣的脸,但是梦境里无论多苦多累,总会有一个温柔的声音说,饿了吧,小伙子,来,这是刚做好的饭菜和冰镇绿豆。”梦境是现实的折射,袁传友梦里的声音来自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大娘。在袁传友的记忆中,堵决口的日子像踩着单车的轮子一去不复返,但是每每回忆起来,他总能回忆起一天深夜堤坝上传来的吆喝声:“吃饭啦,当兵的嘞,饿了就来拿喽。”他不记得那是第几天,但他记得那天月上中天,“夜里十一二点吧,我们不分昼夜不停扛沙包、堵决口,只记得来了一个大姐,五十来岁的样子,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推着一个小推车,车上放着快餐盒,香喷喷的。我到现在都记得里面有梅干菜烧肉的香味。”

  袁传友说,其实当年各方面补给十分及时,“矿泉水、方便面从来不差,一箱一箱地送到堤上来,政府派发的盒饭也很及时足量。”但大家都是小伙子,又不停地干活,出汗太多,肚子饿得快,盐分流失也厉害,“九江老百姓自发地送饭送防暑防虫用品,印象太深刻了,包括后来凯旋送行。都是自发的,街道两边全是人。我们开始只是觉得会有老百姓送行,却没想到这么多。早上离开时看到全是人,一条街两条街,人山人海,有老人,有小孩,他们带着花,带着自己做的糕点干粮,看见我们部队车队过来了,就往上面扔。人群里好多老百姓喊谢谢你们,解放军辛苦了,我们很多战士都红了眼睛,这个时候我们真正意识到我们所付出所守护的都是有意义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段经历。它对于我来说不是一段艰难的回忆,而是一种激励,在之后的人生里,我只要想到这样的事情我都提醒自己,以血肉之躯封堵决口,还有什么困难是跨越不了的。”

  2018年8月,袁传友再次回到九江,走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十分感慨,“起因是微信中的几张图片,我们战友几个看了很感慨,就说想要一起回九江看看。”虽然当年在九江仅仅待了近一个月,但对于袁传友来说,这样一个月的回忆铭心刻骨,“我是忘不了,水流湍急、天热难耐,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九江人民的热情和战胜洪魔的无畏。这一段回忆太珍贵了,在情感深处,我们也把九江当成了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家’。”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