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至今13年,浔阳区德化社区退役军人专干刘晓穿得最多的还是一身迷彩服,对她来说,九八抗洪精神和五年的军旅时光,足够影响她的一生。
1987年10月,刘晓出生在柴桑区城门街道,当年九八特大洪水发生时,才11岁的她目睹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救百姓于危难,从此种下参军报国的种子。因为向往军营,她还特别喜欢跑步、跳操、打球等运动,甚至与男同学同场竞技,也不落下风。2005年12月,抱着“当兵就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的念头,刘晓毅然报名入伍,经过人武部门的考核,成为江西省第一批进藏女兵。
尽管去之前做好了心理建设,但海拔3650米的军营生活,还是让刘晓吃了一惊。刚下飞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蒙蒙的山,虽然有树,但没有叶子,还没来得及调整心理落差,严重的高原反应就来了:“我明显感觉嘴唇干裂、头痛、走路喘不过气。因为气候寒冷干燥,有时洗碗袖子不小心溅到水,很快就结成了冰;晚上睡觉要垫两床褥子,盖三床被子,再加一件军大衣才保暖;平时训练忙,没法保养皮肤,脸上很快就晒出了‘高原红’。”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刘晓顺利通过了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被分在武警西藏自治区总队医院任总机班话务员。
话务工作看似普通,但关系部队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有段时间工作任务很重,每天不仅要接好上百个电话,还要做好上传下达、会议接待、拉紧急集合号等工作,经常忙得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由于表现优秀,刘晓在西藏总队通信站话务员培训中获得第二名并担任总机班班长,先后获得优秀话务员、优秀士兵等称号,2008年她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0年退役后,刘晓主动放弃政策安置,先后从事个体经营户、健身教练、浔阳区智慧城管平台等工作,虽然退役多年,但她一直保持军人本色,在不同人生角色中实现了完美转换。2021年4月,她通过考试如愿成为浔阳区德化社区退役军人专干。
工作伊始,刘晓通过上门走访,全面摸清了本辖区退役军人本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退役老兵的眼中,她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社区老兵吴爷爷是一名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刘晓得知情况后,怕他一个人在家孤单,所以一有时间就跑去照料他:冬有棉衣被褥,夏有西瓜、绿豆汤,生活中有柴米油盐,她还经常给吴爷爷打扫卫生,为老人提供舒适的环境,吴爷爷总说刘晓虽然不是他的儿女,却胜似他的孩子。
2021年10月,刘晓在走访中了解社区居民雷娜患重症再障性贫血,长期在天津治疗,医疗费用高昂,且无任何生活来源。由于开销巨大,雷娜总是夜不能寐,刘晓耐心开导,经多方协调终于帮助雷娜成功办理低保手续,一解她的燃眉之急。刘晓热情细致的工作,让雷娜一家非常感动,为表达感激之情,他们还专门给刘晓送来了锦旗。
刘晓还通过电话摸排,第一时间初步了解本辖区符合征兵条件的大学生情况,怕在电话里说不清,刘晓还特意找到他们的地址,哪怕相隔数十公里,刘晓仍然坚持上门走访,向适龄大学生和家长全面宣讲征兵工作。在她不懈努力下,辖区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征兵报名。由于在民兵军事训练和执行各项任务中表现优秀,刘晓多次受到区里的好评。
听说浔阳区举办演讲比赛,平时爱好演讲的刘晓第一时间报名,很快投入了备战。为了给评委和观众留下鲜活生动的印象,她结合儿时受到抗洪精神影响走上军旅之路的亲身经历,从选题到内容确定、再到背景视频和音乐确定,一连几天都在加班加点,直到定稿。然后她开始不分日夜地背稿,还勇敢地站在领导、同事、朋友、家人面前朗诵,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由于表现出色,刘晓演讲的《凝聚风雨同舟的中国力量》在今年浔阳区第三届红色故事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被选送至全市参赛,并荣获三等奖,还受邀担任今年建军节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在九江免费乘公交游景区宣传片的女主角,受到广泛关注。
自从进入社区工作,刘晓参加了所有志愿服务活动,已有上百余次。无论是在疫情严峻时期,还是在创文关键时刻,每次志愿服务总能看到刘晓的身影。她会在早晨不到6时起床,身穿红马甲、手戴红袖章,冲在队伍最前方,敢于跟困难硬碰硬,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
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感人肺腑的言语,有的只是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件小事。“虽然脱下军装,变的是身份,可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承诺,我还是我,依然是那个‘兵’!”刘晓坚定地说。
(朱新军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谈思宏)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