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风土)革命诗人杨超的德安情

2023-08-21 19:1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472

革命诗人杨超的德安情

■ 陶良飞

在德安县宝塔乡梅桥村马家垅山腰,有一座并不引人注意的坟墓,可就是这个弹丸之地,总有人前来祭拜。墓主究竟是谁呢?原来,他就是原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德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赣西北苏维埃政权的奠基人,德安籍革命诗人杨超。九十余年前,德安曾是他学习、成长和激烈战斗过的地方。

杨超,原名杨德昭,字天真,号北海,1904年,出生于河南光山的一个地主家庭,孩提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德安县宝塔乡孙家榨定居。杨超八岁入学,先后在木环垅陈氏私塾,德安郭氏私立沈毅小学、南昌心远中学、南京大学附中、北京大学读书。少年时期,杨超便胸怀大志,同情劳动人民,在学校里就有强烈的报效国家,改造社会的愿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杨超组织了大量进步青年投身革命运动。

1921年,南昌二中学生袁玉冰、黄道等组织成立了革命团体改造社。改造社的宗旨是“改造社会”,把黑暗的旧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改造社的成立吸引了一大批革命有志青年,并出版了《新江西》杂志。这期间,杨超结识了方志敏,和他一样热切地追求进步思想,寻求解放中国的道路。因为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志向,两人成为挚友,他们是改造社里的骨干分子。他们给《新江西》撰写的许多文章,猛烈地抨击旧文化旧思想和封建礼教,热情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指引大家要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发动民众,广泛联络进步青年,组织了“民权运动大同盟”,使得在反动军阀统治下的江西激起阵阵波澜,人们不断觉醒,革命的火焰也越烧越高。1923年,由于反动派的迫害,改造社的负责人被捕入狱,《新江西》一度停刊。方志敏转移到上海,杨超仍然留在江西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此后,杨超一直和方志敏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书信往来秘密探讨革命事业。

1924年,杨超在南京大学附中读书时,有一天,回到家乡,看到一对父女相依着,气息奄奄地在路上行走。杨超估计他们可能是没有吃饭饿的,就把他们领到家里,好生招待。原来这父女是从永修逃荒到德安,已经三天没吃一点食物,杨超很是同情。交谈中,杨超发现这个逃荒的女子李竹青虽是一个农家孩子,长得清秀可人,透着一种纯洁和善良。杨超从心里有些喜爱,便告诉她,现在兵荒马乱,希望父女二人寄住在他家,也比较安全。

就这样,杨超在学校里念书,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回来看望李竹青。每次回来,杨超都告诉李竹青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还有秘密从事的革命事业。虽然李竹青似懂非懂,但她非常理解杨超,打心眼里钦佩。杨超也喜欢这个捡来的“林妹妹”,从不嫌弃没什么文化的李竹青。不久后,他们便简单地举行了订婚仪式。杨超还作了一首《与李竹青订婚》的诗赠给妻子:“相逢未嫁是丁年,也托红娘把线牵。爱海情洋初戏水,同心好济顺风船。”此后,杨超无论是在南京读书,还是在北大求学,他们都经常鸿雁传书,寄托相思之情,感情真挚,相亲相爱。杨超英年早逝后,李竹青一直未再嫁。

杨超不仅有革命者的壮怀激烈,还兼有诗人的文采。据杨超侄孙杨家永介绍,听他奶奶曾说,当年杨超才华横溢,写过很多革命诗词。他的书稿和诗作足有几大箱,写的诗词有百余首,只可惜这些诗作和书稿后来几乎全被日寇烧毁。杨超在读中学时,因父亲想将全部家业让其继承,他极力反对家庭对他的束缚。于是就作了一首《述怀》诗:“莫教桑麻困后人,浮云富贵不如贫。男儿志在安天下,破旧河山再造新。”诗中表现其远大的志向和对革命事业的向往。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杨超走在革命的最前沿。因为一直积极投身革命,著名的革命宣传家和活动家恽代英、肖楚女对杨超非常赏识,他们成为杨超的入党介绍人。杨超高兴之余,给妻子写了首《有感寄李竹青》的隐喻诗:“革命原知事意成,书生有路请长缨。鲲鹏却爱天涯远,不听山阳夜笛声。”

由于杨超组织德安木炭工人闹革命,在赣西北地区影响极大,激怒了反动政府。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各地张贴公告,悬赏一千大洋捉拿杨超。同年12月23日,杨超在九江码头被捕。杨超狱中备受酷刑,坚贞不屈。12月27日,敌人将杨超押送到南昌德胜门外下沙窝执行枪决。就义前,杨超面对着天空上飘飞的雪花,慷慨赋诗:“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据杨超的胞弟杨德映生前回忆,杨超就义时,国民党有一名好心的书记员因为敬佩杨超气节,偷偷地记录了下来,塞到杨超的口袋里。后来,革命党人秘密把杨超的尸体在南昌买下,当地村民扶后刚、陈太富等人将杨超收了尸运回家乡。杨超遇害后,李竹青悲痛万分,在口袋里发现了丈夫吟诵的这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此诗后来也一直激励着广大革命志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首诗还被收录到中学语文教材中。

说起杨超,还有一个人必须提起,就是杨超的堂弟杨恬。他是我国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曾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杨恬比杨超小十余岁,小时候,杨恬受其影响,立下报国大志。当地村民扶太启至今还保存完好一幅字,这幅字是1988年,杨恬从北京回到德安后,把杨超当年在中秋节时吟诵的一首诗书写下来赠送给了乡亲。据杨恬生前回忆,1926年中秋节,杨超等人在扶太启的父亲扶后芬家聚会,杨超激情澎湃地现场吟诵了一首诗:“佳节聚会话欢乐,沧海人间恨事多,诸君胸怀天下志,为鸣不平斩阎罗。”兄长的革命热情一直影响着杨恬,杨超也时常嘱咐他,要胸怀报国志,带领人民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

杨恬后来果然不负兄长厚望,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杨恬虽在军区和国防部门任要职,工作繁忙,他仍在1963年和1988年等几次回到家乡,来到杨超的墓前献鲜花寄托哀思。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