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邹邦元:一位被忽略的女医先驱者

2023-08-20 19:02 阅读 31690

邹邦元:一位被忽略的女医先驱者

■ 刘 燕

邹邦元是谁?她与九江有什么关联?为何她会担任但福德医院第二任院长?其最终命运如何?在参观九江妇幼保健院的医史馆时,笔者看见一面墙上罗列了历任院长的名单,第二任院长的名字正是邹邦元,上面配有一张她身着灰色棉服、脸盘清瘦的照片,可能这张影像是从众人的合照中剪裁下来的,背景有些模糊。除此之外,笔者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她的个人信息。的确,邹邦元是被中国医学史、近代妇女解放史长期忽略的女医先驱者之一,其精彩而跌宕的一生浓缩了动荡的变革时代中国与美国、女性与医学、南昌与九江之间微妙而丰富的历史关联。 

名门闺秀 高安维新之女

邹邦元之父邹凌翰,字殿书,乡人直呼其“邹殿书”。他来自江西省高安的杨村邹家,在南昌、九江、武汉等地经商发迹,是一位思想开明、交谊颇广的官绅富商与维新人士。据《汪康年师友书札》记载:“邹凌瀚,原名肇元,字殿书,一字白潜,又字公之瑜,江西高安县人,凌沉堂兄(即邹凌沅)。生卒年不详。清增贡生,候选员外郎。曾捐款创办《时务报》,并充该报记者,又曾参与发起戒缠足会。光绪二十四年在江西创设励志学会。戊戌政变后,经理江西经济公学堂。”邹凌瀚官至刑部郎中,主要负责清衙门的差遣巡视和外交顾问等职务。

邹凌翰与当时活跃在湖南、湖北、北京、上海的维新派人士交往甚密,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江西义宁州(修水)的陈宝箴在担任湖南巡抚期间,亲自向皇帝呈请《为邹凌瀚率生徒东游考察事咨驻日钦使文》:“窃江西遵奉谕旨创建务实学堂,经抚部院德派令绅士分部郎中邹凌翰等会同经理……以湖南先此一年已设有时务学堂,渐见成效,因选择聪颖子弟随同阅历,以为江西建学张本,并拟转赴湖北、江南、上海等处以资博览。”在陈宝箴的鼎力支持下,邹凌翰在南昌创设江西“励志学会”。

视野开阔的邹凌瀚积极开拓、参与维新事业,曾为张之洞、康有为创办的“上海强学会”捐款500大洋。在“强学会”被政府解散后,这批钱转用于1896年创办《时务报》。梁启超提及:“邹殿书部郎凌瀚,亦强学会同事之人,志愿与公度同,故首捐五百金开办。”虽然《时务报》办刊仅两年,但它成为当时传播维新思想最具影响力、销量最大的报刊。邹凌瀚在1896年9月27日的《时务报》发表《呈请开办江西内河轮船公牍》,力陈开展火轮运输以畅通土货销路的经济、社会意义,规划了江西境内不同水域的货运火轮发展远景。该呈请获批后,邹凌瀚与堂弟邹凌沅进士、高安同乡熊方燧进士一起创办了长江内港最早的航运公司——“福康商轮公司”,开通了从南昌至九江、吉安、饶州、吴城等地的三条航线。邹凌瀚还在南昌设立新式学堂、公立图书馆与藏书馆、印刷与出版机构等。可见,在清末民初的历史转型时期,邹凌瀚成为一位能干而务实的外交家、实业家。

出身名门闺秀,得益于家庭的开明,邹邦元可以摆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禁锢,在相对自由而包容的环境中成长。例如,邹凌瀚是江西“戒缠足会”的创立者,邦元没有像其他女孩那样从小被缠足,在后来的成长中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漂洋过海,留美十三年,在1918年成为中国最早获得本硕博系统医学教育的女医博士。

走出闺阁 追慕海归女医

1872年,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女传教士昊格矩接受美以美会(卫理公会的前身)的派遣,到九江传教。最初她在九江城外土桥口创办的“女子半日小学”,免费招收女童;1876年小学改名为桑林书院;1907年又改名儒励女中,在晚清民初的女子教育界,这所女校逐渐成为一所中西合璧、质量优异的著名女中,有评论称“(儒励学校)为九江女中之中枢,地方繁盛。政、绅、商各界子女亦送往该校肄业。”

作为第一批毕业于儒励女中的两位毕业生,石美玉与康成(又名康爱德,昊格矩的养女)于1892至1896年留学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在清末最早留学的四位女医中占据了两席,其余两位是金雅梅(又名金韵梅)与许金訇(又名何金英)。学成回国后,她们在九江设立了第一个西式诊所,声名远扬。这引起了邹凌瀚、萍乡举人文廷式等江西名流的瞩目,他们特地到九江拜访。昊格矩促成了双方的会面,向他们展示了密歇根大学的毕业文凭。1897年,邹凌翰在南京与维新人士见面,向在场的梁启超等人讲述了石美玉、康成两位才女的传奇故事。据此口述,梁启超激动地写下了振聋发聩的《记江西康女士》:“邹凌瀚曰:请言康女士,女士名爱德,江西九江人,幼而丧父母,伶仃无以自养……以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医学,以名其家。”此后,梁启超在《论女学》中又提及二位才女:“吾中国之女子,游学异国学成而归者,若吾向者所闻康爱德氏、石美玉氏,虽西域耆宿,犹歆誉之。”可以说,如果没有邹凌翰的口述,就不可能催生梁启超的《记江西康女士》《论女学》等文章,它们为维新派开启的兴女学运动推波助澜。石美玉、康成的新女性形象让邹凌瀚生发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女接受更为开放而先进的新式教育。

在芝加哥名医但福德的捐助下,1901年石美玉、康成创办的但福德医院正式成立。在邹凌瀚、陈三立等贤达的邀请和资助下,1902年康成在南昌上水巷开办了第一所妇幼诊室“康济医馆”,求医者络绎不绝。1911年康成在东湖区上营坊开办“南昌妇幼医院”(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前身)。

在邹家与九江女医的密切交往中,到南昌行医的康成及其养母昊格矩成为邹邦元的切身榜样和启蒙老师,她有机会获得英语、数学等基础知识的教导,对求学、西医萌发了兴趣。在留美后的一篇英文报道中,邹邦元向记者提及一件事:“我在1904年得了一场大病,被带到九江的但福德医院治疗。作为病人,我在这里住院两个月,在此过程中我对医疗和外科发生了兴趣。康复后,我告诉父亲,想成为一名医生。他很支持我的选择,说道:‘我的孩子,有人可能抢走你的钱,但没有人会夺去你的教育。’”邹凌瀚不仅让邹邦元到儒励女中读书,一年后他又送儿子邹邦珏到专为男生设立的同文中学读书。

邹邦元于1906年进入儒励女中,与石美玉的小妹石菲比是同窗。1909年毕业后,两人通过不同的渠道赴美学医。

华人女杰 首位现代医学博士

1909年11月,邹邦元来到美国留学,一部分费用来自家里的支持,另一部分是“游美学务处”(后为清华大学)设立的首批“庚子赔款”留学金,她成为五位“特别官费学生”之一,此时女性还没有资格获得全额留学金。时隔一年,毕业于同文中学的弟弟邹邦珏也申请到庚子赔款的奖学金和1912年江西第一批官费留学资格,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艾文顿学院、密歇根矿业学院、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获得矿务工程专业的硕士。1919年回国后,邹邦珏在浙赣铁路联合公司任职,担任过中正大学总务长,此时校长是植物学家胡先骕。

邹邦元先是在西北大学完成了两年的本科课程,获得了文学士。1911~1915年她在石美玉、康成曾经留学的密歇根大学,完成了理学~医学联合课程,获得硕士学位;于1915~1918年进入芝加哥大学,第一年在本部求学,后两年是在与其联合的拉什医学院专攻医学,于191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世纪初的芝加哥大学在科学界号称“给全美的科学研究注入了全新生命力”,在“2(课程)+2(医学实习)”医学教育改革中拉什医学院发挥了核心作用。

石美玉、康成在密歇根大学留学期间,那时美国高校医学院的学制处于形成期,只要是从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都被视为医学博士。直到20世纪初,美国高等医学教育逐渐完善,确立了“约翰·霍普金斯模式”,即把基础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规定医学生在学制后期需完成医院的实习。也就是说,想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需要完成本科(理学士)~硕士(医学)~博士(医学)~实习(医院)等四阶段的漫长训练。以此标准,邹邦元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完整医学专业训练的首位女医博士。

1918至1920年,邹邦元在纽约市贝尔维尤医院等多所医院实习。始建于1736年的贝尔维尤医院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医院,也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城市救护车的医院,奠定了现代救护车的急救制度。邹邦元在这所医院担任过救护车随车外科医生。1918年一战后期,她作为救护医生(隶属美国十三野战医护队),赴法国医院救助受伤军人,返美后获得了十字勋章,其事迹在民国的新闻报道中亦有提及。

为了积累更多的行医经验,邹邦元还在纽约市立医院、波士顿传染病院、芝加哥妇产医院轮流实习,掌握了内科、急救科、妇产科等先进的现代医学技术,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其生平事迹被当地媒体竞相报道。一份英文报纸提到她是纽约首位华人急救医生,留下了她立在救护车旁的倩影。当时中国留美生尚属少数,女留学生又是颇为罕见。一位来自“积贫积弱”的中国女性在医学界展示其卓越的才华,亦为美国的女性从医、职业教育和女性运动提供了楷模。

学成归国 创办东南医院

1921年,《妇女杂志》刊登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告知留美十三载的女博士临危受命,即将回国,接替但福德医院第一任院长石美玉的职位。在担任第二任院长期间,邹邦元的精湛医术与爱心赢得了众人的赞叹。据一位文人吴醒迷回忆,1922年其女儿罹患严重肺炎,寻遍各处名医均难以解决,走投无路的他把女儿送到但福德医院,其女转危为安。吴醒迷盛誉“起死回生之邹医生”:“一方面安慰我的内人,一方面竭尽心力替我女儿医治……介绍与我女儿患一样病症的人(指妇幼)如挨近该医院地方,可速赴该医院请邹医生诊治为好。”

四年后,邹邦元从但福德医院辞职,赴南京开办一所自主管理的东南医院,以便满足国际都市的医疗需求。1925年《民国日报》的一则报道《南京东南医院将成立》,文中详细介绍:“前九江妇幼医院院长邹邦元女医学博士、江西高安人,前曾在纽约城政府男女医院服务二年,及传染病医院波斯顿与芝加哥之妇产医院及法国医院行医数年,并经美国著名妇产两科福林医士聘为辅助医生教授妇产实行法,计在美共十有三年,专行妇产二科,兼修内外各症,嗣以江西九江妇幼医院乏人主持,回国担任院长职务。邹医生到院后,办事勤恳,待人至诚,在浔四载,活人无数。去年邹医士曾因事到南,该地人事坚邀仕南设立医院,邹医士以厚意难却,遂辞去九江妇幼医院院长,来南。在城北石板桥宝来馆隔壁设东南医院,不久即将成立云。”

1925年5月,东南医院落成开业,创立之初,规模尚小,后逐步扩展为两所,口碑极佳。在此期间,邹邦元加入中国科学社,为《女报》发表新接生法、消毒卫生、急救安全等科普文章;到学校做卫生宣教与培训,还从南京孤儿院领养了18名孤儿,悉心教导。1937年12月,日军轰炸南京,东南医院遭遇毁灭性的打击。1940年,浙东抗战局势愈发紧张,邹邦元因肺结核复发,决定到宁波市华美医院(今宁波市第二医院)治病,其间遭遇日军轰炸宁波,医院缺医少药,邹邦元不幸辞世,年仅56岁。

2021年夏,笔者从邹凌瀚的曾外孙女、邹邦珏的外孙女夏至洪处获知一张旧条,记录了邹邦元的墓址:“邹公邦元福圮,宁波城西郊三下庄,现名罂湖乡,进山三里许江西义山,墓地坐西北朝东南,看山人顾小宝,住本乡四十七号门牌,象山县人。”宁波当地记者据此信息,亲赴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找到了守墓人的后代,可惜邹邦元之墓在“文革”中被毁,如今沦为一片荒地。

与清末民国时期出现的诸多女医生石美玉、康成、林巧稚、伍哲英一样,邹邦元在年轻时选择了独身主义。留学期间,她拒绝了来自湖北枣阳的密歇根大学同学、才子卫挺生的追求。此事在中国留学生中还成为一桩趣闻。据《吴宓日记1917~1924》写于1919年8月31日的记录:“卫君与邹邦元女士之公案,尤为诸人所讽讥。”正在哈佛大学留学的陈寅恪为此还写过一首诗,刊于1919年《留美学生季报》:“文豪新制爱情衡,公式方程大发明;始悟同乡女医生,挺生不救救苍生。”诗中提及的“同乡女医生”即邹邦元,“挺生”即卫挺生。

邹邦元通过留学从医,改变了中国传统女性被束缚于闺阁的宿命,独立自主,救死扶伤,奉献终生,其声名在中美两国一度引人瞩目。遗憾的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邹邦元的卓越不凡、跌宕起伏的行医生涯却罕为人知。如今,越来越多的史料被挖掘出来,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位与九江教育与医疗事业有着密切关联却隐入尘埃的杰出女性。



作者简介

刘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毕业,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曾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女性文学、基督教文学、国际汉学等;出版专著《艾略特》《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尤利西斯〉:叙述中的时空形式》等;主编《詹姆斯·乔伊斯与东方》;编译《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翻译与影响:〈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等。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