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风土)武宁有个“陶人张”

2023-07-25 20:58: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059

武宁有个“陶人张”

■ 谢飞鹏

天津有个泥人张,武宁有个陶人张。武宁陶人张家族以制陶为业,迄今传了七代。虽然知名度不如天津泥人张,但在当地乃至武(宁)修(水)靖(安)一带,也是一段传奇。武宁县博物馆介当地陶瓷工艺时,用的就是这个家族第五代传人张聘广师傅的制陶照片。

陶人张的创始人叫张怀坊,武宁县石门楼镇人,生活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

张怀坊住在集镇西北方霞源村月山脚下,成家后生了三个孩子,单靠锄田种地很难维持。俗话说“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如果能学一门手艺,多少可以改观生活。他看到,缸、坛、罐、钵、碗、壶、火笼钵等陶器用具,生活需求量很大,当地却没有制陶匠,要到邻县修水、靖安县采买,非常不方便。景德镇是天下闻名的瓷都,他决定去那里学艺。

张怀坊只身去了景德镇,找到一家窑场做学徒。由于既能吃苦,又十分心细,师傅很喜欢他。和其他学徒相比,他更多了一个心眼。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便仔细深究,直到弄通为止。因而,同样打工学艺,张怀坊比其他学徒收获大多了。

本来想多学点时间,但家里实在太困难,做学徒仅有一点生活费,实在难以扛下去。学了一年,张怀坊便回到家中。

当时修水县何市镇有一家大窑场,远近闻名,离张怀坊家不太远。张怀坊学了制陶,决定到那里找活。这家窑场老板也是景德镇学来的,听到张怀坊的学艺经历,爽快收下了他。因为师承相同,加之张怀坊吃苦认真,很快得到了老板认可。

张怀坊一边干活,一边历练自己,不仅解决了生计,技艺也大有长进。

张怀坊渐渐有了名声,修水三都小岗一家大窑场请他去当师傅。在那里干了三年,算是比较顺利。但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改变了张怀坊的人生轨迹。

张怀坊手艺过硬,小岗窑场老板挣钱越来越多。第三年年底,结算工钱后,按例都要给师傅送点年礼。老板娘很抠门,把一个猪头给他当年礼。张怀坊觉得不是味道,虽然自己一身功夫,但给人家打工终究被瞧不起。他决定自己开办窑场。

开办窑场谈何容易!虽然条件艰难,反而激起了张怀坊的豪情壮志。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窑场办起来!

制陶首先要有好土。回到家中,张怀坊四处勘探,欣然发现自家前面的田土非常适合制陶。于是,他选在自家边上的月山脚下建造陶窑。

场址选好了,要紧的还是资金。这些年来,张怀坊虽然有了一点积蓄,但远远不够。好在他为人朴实守信,名声很好。加之他技术过硬,亲戚朋友都相信他,东挪西借,把钱弄够了。长子张才金已经成年,全力支持父亲。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建造了一眼属于自己的陶窑。

陶窑分两种,一种是拱圆形的,叫罗窑;一种是长方形的,叫龙窑。张怀坊建造的是龙窑,但和一般龙窑不同,而是依着月山的斜坡建造,这样便于进货出货(即搬运陶器),算是他的创举。

开窑场第一年,就获得了很大成功。单是大薯钵(磨薯粉用的,可放下一个箩筐,人坐里面)就烧制了八百口,都卖掉了,其它东西就不用说了。张怀坊不仅还清了全部债务,还有节余。

这一年是清道光元年(1821),可以说是这个制陶家族的元年。

张怀坊的窑场开起来了,因为土质优良、技艺精湛,生产的陶器朴实美观,经久耐用,深受百姓欢迎。以石门楼镇为中心,销售到武宁、修水、靖安周边地区。

制作陶器挣了钱,张怀坊的家境越来越好。制陶也成了他们的家传技艺,到了孙辈张以璈手上,更是成了当地的大户人家。张以璈床头有个一米多长的木柜,里面放满了银圆,大概有上万块,移都移不动。当时一块银圆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60元,换算下来就是300万左右。在石门那样的小地方,算是富甲一方。有了钱,张以璈将原来的旧房翻新,新房子一进三重,中间是天井,十分气派。

抗战时期,地处深山的石门也变得不平静了。1939年3月29日,武宁县城沦陷,国民党武宁党部、武宁县政府等机关搬迁到了那里。随后,江西第九行政区专署(九江专署)、第九战区司令部也搬迁到了石门,在这里指挥整个九江的抗战。

这么多政府机关,设在哪里呢?先行迁来的国民党武宁党部、武宁县政府设在乡政府内面,再在里面设九江专署,不仅容不下,工作也不方便。这时,张家大屋的主人是张待立、张待端兄弟,他们家就在乡政府后面。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兄弟体现出中华儿女应有的担当,主动献出大屋,请专署人员到他们家办公。这个制陶世家的大屋,成为当时九江抗战的指挥中心。

由于政府机关和军队迁来,石门楼一时人口暴增,各种物资非常紧缺。特别是陶器,需求量一时暴增。为了满足机关人员以及社会对陶器的需求,张待立、张待端兄弟带着窑场人员日夜加班制作,陶窑烟火不停。陶器烧制好后,便被前来运货的抢运走了。这种情况下,制作陶器不仅是挣钱这么简单,更是满足战时生活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支持抗战。

和很多传统技艺一样,制陶也面临传承的窘境。作为第七代传人张富鑫,更是体会颇深。他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制陶。和父辈祖辈们不同的是,他毕业于九江师专美术系,受过现代高等教育,有着开阔视野和创新思维。张富鑫知道,要把家传制陶技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因循守旧是不行的。他在秉承瓷都技艺精华基础上,吸纳现代艺术元素,将塑、捏、刻融为一体,注重实用的同时突出艺术展现,使其外观更完美,内涵更浑厚,同时大力推广传统陶艺制作,2000年与景德镇陶瓷美术大学教授、著名陶瓷专家张升创办深圳市陶瓷艺术研究所,任副所长。

在张富鑫不懈努力下,陶人张氏家族陶艺得到发扬光大。2019年列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武宁历史记忆以及手工业文化的代表。如今,武宁县多个学校聘请张富鑫为学生上陶艺课。陶艺走进课堂,让更多孩子体会到了陶艺魅力,也让陶艺传承有了更多的潜在力量。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左丹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