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保健康小课堂
宝宝少生病,妈妈常安心。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专家为大家整理了0-3岁婴幼儿常见的5种疾病的防治窍门,家长们快收藏起来吧!
婴幼儿常见病预防集锦
记得收藏备用
0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最终发生骨骼畸形。目前全球约1亿人存在VitD缺乏,儿童是VitD缺乏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夜惊、多汗、烦躁、方颅、前囟闭合延迟、出牙延迟,严重者可能出现鸡胸、肋缘外翻、脊柱变形、下肢呈“O”或“X”型腿。
维生素D来源
1.阳光下暴露皮肤:90%;
2.天然饮食及维生素D强化食物:10%;
3.维生素D补充剂。
预防方式
1.孕期最后3个月,每日需至少补充维生素D400-1000IU/d,乳母至少补充维生素D400IU/d。
2.婴儿:足月儿生后(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配方奶喂养奶量每日不足1000ml),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d;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每日补充维生素800-1000 IU/d,3个月后改为400U/d。
温馨提示: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和婴儿应该避免直接晒太阳,户外活动最好多穿一些衣服或涂防晒霜保护皮肤,尽量减少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下的时间。
02
缺铁性贫血
目前,我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总患病率40.3%,缺铁性贫血25%。缺铁可影响儿童智力及体格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因此,在日常中应做好以下几点进行预防:
1.摄入富铁食物: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按元素铁60mg/d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400u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
2.补充铁剂: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纯母乳喂养应从2-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1-2mg/(kg.d)元素铁直至1周岁;人工喂养应采用铁强化配方乳,一般无须额外补铁;足月儿,无论母乳及配方奶喂养,一般无须额外补铁,4-6个月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猪肝、牛肉、猪肉、鸡肝、鸡血、大豆等。
03
婴儿湿疹
又称“奶癣”,是发生于婴儿头面部的皮疹,多数于出生2个月后发病,也有1个月或半岁发病。
临床表现
1.轻者面颊、额部有轻度红斑及小丘疹,重者可发展为大片红斑、丘疱疹,渗出、抓破、糜烂、表面厚痂,可侵及整个面、颈部。
2.腹泻;睡眠障碍,伴阵发性疾痒,常哭吵不宁;反复发作,出牙、预防注射、呼吸道感染、气候突变时加重;多数18个月后皮疹逐渐减轻、部分婴儿逐渐发展至儿童期。
预防及护理
1.喂养低过敏奶粉—深度水解蛋白—氨基酸粉;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洗烫、过度搔抓等;
3.避免致敏食物:鱼、虾、肉、豆类等;
4.外擦黑豆油软膏、糖皮质类固醇霜剂。
04
急性呼吸道感染
一般起病较急,症状有鼻塞、流涕、咽痛;发烧和咳嗽;呼吸增快;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如何认识宝宝发烧?
正常体温恒定(36.2~37.3 ℃)(腋温),体温37.4 ℃以上属于发热,超过39 ℃高热。以下因素会影响体温波动:
1.傍晚比清晨高一些;
2.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会使体温升高一些;
3.每日波动不超过1℃;
4.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
家庭护理
1.室内空气要新鲜、流通,保持一定温度及湿度(18~20℃,60%);
2.多抱起活动,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痰多时勤翻身拍背,帮助排痰;
3.若大人也感冒,尽量少抱孩子或戴上口罩;
4.物理降温为主,婴儿尽量避免服用退烧药;
5.适当服用感冒药,减轻症状,止咳及退烧药,慎用抗生素及输液。
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
松开包裹解开衣物。头部冷敷适合低热,温水擦浴适合于中度发热,酒精擦浴适合于高热。
小儿常用退烧药物
1、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30分钟起效,药效持续4小时;
2、布洛芬:美林等,30分钟起效,药效持续6~8小时;
3、栓剂:退热栓(布洛芬):每隔 4-6小时重复给药1次;
4、退热贴。
出现哪些症状时应去看医生?
1.咳嗽加剧;
2.体温持续不退;
3.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
4.呼吸明显增快,鼻翼扇动,呼吸困难,口周围青紫;
5.精神较差。
05
婴幼儿腹泻
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发热、呕吐、尿量减少及精神萎靡等。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家庭护理原则
1.额外补充液体:ORS补液盐;
2.继续喂养:吃易消化、清淡食物;
3.益生菌,思密达,补锌、助消化药物;
出现哪些症状时应去看医生?
1.腹泻加重;
2.呕吐频繁;
3.大便出现脓血;
4.出现脱水症状,如烦躁哭闹、尿量减少、两眼下陷、哭时无泪、口渴严重等。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朱静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