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论语)红楼一梦醉千古(下)

2022-12-07 19:1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282

红楼一梦醉千古(下)

■ 王家华

除人物判词和十二支红楼梦曲之外,读者还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用心精读。

众多人物的成功塑造,是《红楼梦》突出的艺术成就。虽然书中出场的人物前后多达400余人,且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但只要抓住了书中的主要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不能放过。

在林黛玉面前主要人物依次亮相,作者借黛玉的眼光分别加以描写。

三个姐妹: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

寥寥几笔就将迎春、探春及惜春三姐妹天生丽质又各有千秋的可爱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王熙凤是全书的重要人物,作者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加深读者的印象。随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说笑声从后院传来,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仅从外貌和语言描写就能感受到王熙凤的非同一般。

再看似曾相识的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一个风流倜傥而又憨厚痴情的贵公子形象从曹公的神笔中走了出来。

而林黛玉与众不同的形象则又通过贾宝玉的眼神来描画,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巧将人物的外貌、性格及身世融为一体,写出了林黛玉“倾国倾城的貌,多愁多病的身”,美貌聪慧而生性多疑,孤傲敏感而体弱多病,可谓是写作的高手。

因此,每每读到有人物出场时应仔细分析,可将人物的描写与其身世身份、命运处境联系起来,必有所悟。

在黛玉葬花(第27回)和黛玉之死(第96、97、98回)中有许多诗词谜语,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却集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巧妙地将诗词谜语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林黛玉的《葬花词》则充分体现了作品语言的艺术魅力。曹公将情、景、人三者高度地融合为一体,以花喻人、以景传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内心哀伤和担忧,以及飘若游丝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焚诗稿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用以乐写哀的手法,通过一喜一悲的强烈对比,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透视了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的残酷与荒唐。苦绛珠尘缘已绝心先死,林黛玉情尽泪枯魂归天。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生老病死尘世俗境诗意化,把死的悲哀化为凄美的意境,文字欢喜而悲凉,气氛热烈而凄清,令人荡气回肠,不忍掩泪。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既要深入其中,解得其味,又要跳出圈外,理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荒唐”,从而真正懂得作者创作此书的良苦用意。

读《红楼梦》有何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语)。《红楼梦》博大精深,涉猎范围广泛,所以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有家庭的琐事、也有凄美的爱情,有家族的兴衰、也有个人命运的沉浮等等。作品按“大旨言情,实录其事”的原则,按迹循踪,摆脱旧套,巧妙地将家庭遭遇及个人命运演绎成红楼一梦,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言”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无限的好奇,无数的读者都普遍认为痴情公子贾宝玉,其实就是痛恨科举、怀才不遇、家道中落、穷愁潦倒的曹雪芹的化身,贾府的兴衰,其实则隐含着曹雪芹的家庭变故等等,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但不管怎么说,小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面貌,加深了我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以及对人情时态的感悟。虽然书中的人物大都是失意的,整个故事也是以悲剧而结局,但“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鲁迅语),给人的感觉是亦真亦假、似喜而悲。

全书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背景广阔,意境深远,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随着历史的沉淀而愈显厚重,引领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两百多年来,世人对这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旷世绝作评说不已。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