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论语) 从小人物递进大时代的温度与思考

2022-11-21 19:0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490

从小人物递进大时代的温度与思考

——评袁姣素长篇小说《白驹过隙》

■ 张强勇


袁姣素的《白驹过隙》是一部新时代“中国铁路精神”的颂歌。全书有序曲共九章21万字,采用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发展观的视角,把大格局和小切口、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历史记忆和时代发展融为一体去叙述,忠实记录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全景式展现了铁路建设的历史伟业,从五六十年代的绿皮火车到如今的高铁,再现了中国铁路由慢到快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发展速度的象征,使作品具备了可观的现实温度和思考深度。

从袁姣素第一部长篇《我是一个兵》到《白驹过隙》,在叙事观点上,几乎都有创新。《我是一个兵》从主人公转业回地方的叙事,表现的是既接地气又扬正气的平朴气息;在《白驹过隙》一书中,从序曲开篇主人公柳汀“双膝一软,跪倒在柳胜利的遗像前,不插香,也不点蜡,直挺挺地跪着,定定地盯着柳胜利的遗像。”到柳汀的小叔柳青云,慢悠悠地说了一句:“终是听到哭声了。”既是对大哥柳胜利生命的无奈之叹,也是对柳汀竟然不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痛惋之情。其实,一个小说家在写小说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难题便是如何选择叙事观点,叙事观点一旦选定,一锤定音,整个的小说便定了调。小说《白驹过隙》是以单一观点叙事为主,能马上带领读者切入小说角色的内心,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意识流动,带动情绪氛围。因此小说角色内心的波澜起伏,种种隐秘情绪,都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

《白驹过隙》的人物与语言,无论大处着眼抑或小处切入,都有效推动着小说叙述走向风格的丰赡、恢宏与雄放。在这方面,作者是恪守一种文章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坚持一种以人民性、历史性和思辨性为基本特征的昂扬向上的主题取向,以此构成作品雄放之美的内在骨骼。中国铁路发展到今天,那是无数平凡的英雄默默奉献的结果,他们把青春和热血化作漫长铁路上的碎石和枕木。然其流光溢彩的景观描写以及洞察入微的人物心理描摹,并非单单表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而是一种象征化、写意化的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铁路建设。这种特殊形态同中国文化的扬弃性发展,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前行,同人类进步事业的螺旋式上升互为镜像,融为一体。于是,一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建设者豪迈之气迎面扑来,感人至深。字里行间融入了作家对当今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铁路建设骤然崛起的欣喜情思,让小说呈现出心系天下、直面现实的精神原色,这种大气之象应当与作家切身去体验建设实践和思想磨炼相关,正所谓“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柳采蓝、柳汀以及黄昌明的另类塑造,突出了人性掘进的理想思维,厘清了现实与道德的界限。比如黄昌明从一个热爱生活、有理想有信任的热血青年到一个丧失斗志、逃避生活的人物,其中历经复杂的心路历程与人生选择,构成了他思想的转变与道德的沦丧。他对柳汀的爱与恨以及伤害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情感的脆弱,却又是真实存在的社会个体。很多的小说作者在介绍小说人物登场的叙事中,喜欢现身说法,夹叙夹议,把人物当作木偶操作,而且随时抒发议论,主导读者判断。而《白驹过隙》让小说人物自己登上舞台,由他们的举止言行,逐渐展现他们的性格,由读者自行推断小说发展情节。这种“戏剧法”的使用,将小说提升到了另一层境界。比如柳汀、柳采蓝、黄昌明、张亚亚等人物先后出场,作者仅用寥寥数笔,未见其人,先听其言,便把他们推上舞台,由他们紧密关联的举止言语,慢慢推进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感人故事。让读者渐渐领悟这些人物各自的身份、个性、互相关系等等,同时又十分微妙地构筑出他们在小说中的结构与位置。

《白驹过隙》包含着大量诸如铁路建设以及个人忠诚与信仰等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内容。比如柳汀献身铁路事业终生未嫁,柳采蓝从一个挨门借米度日的“无赖”蜕变成一名热爱工作、最终献身铁路的无名英雄,秦多安冷静而理智的情感控制和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雄壮举等等,作者在写作中并不局限于从具体概念方面对“中国铁路精神”的内涵进行阐述,而是采用更开阔的视角、更灵活的语言风格,超越了铁路建设者的具体形态,这实际上是把“中国铁路精神”放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史中来进行定位和研究的。从作者对中国铁路历史变化的深刻剖析中,对时代形象的深层把握中,对发展问题的深度思考中,可深度体悟到作者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发展观以及思想境界的定位。

从某种意义上看,《白驹过隙》从时代发展的侧面彰显了“中国交通的变迁史,其实就是我国铁路建设和交通发展变迁史的缩影,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结出的文明硕果,是‘新中国’故事的一个精彩章节”。是中国铁路建设者的奋斗史,也是“中国铁路精神”的产生、发展和创新的“活历史”。整部书的特点是通过主人公柳汀一生奔赴在铁路建设上的命运走向着眼于未来,她的情感发展与信仰理想随着黄昌明与秦多安的情感线被逐渐放大,满怀对中国铁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作者一边用文学语言叙述铁路建设的发展变化,一边又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大铁路、大交通时代如何处理发展问题的新思考,体现了大发展观的胸怀。“中国铁路精神”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不仅在建设年代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创新建设中也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作品科学巧妙地处理了“中国铁路精神”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根源性和根本性的关系问题,是一部以人物命运、家国情怀深化铁路振兴和交通发展的时代力作。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