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震堡垒,守护美好家园!我市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2-08-11 10:51:20   掌中九江
浏览量 29707

真实模拟地震场景,现场学习避震知识。在瑞昌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地震体验屋,暑期研学的孩子们感受了模拟6级地震,3分钟的体验让孩子们懂得地震到来时正确的应急避险和疏散逃生知识。“基地自2016年建成以来,已接待了国内外参观者10万余人次。”瑞昌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朱卫忠介绍,“除了地震体验屋,基地内的4D放映室、地震遗址模拟、地震逃生VR体验区等既是瑞昌市‘11· 26’地震记忆的载体,也是瑞昌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见证。”

瑞昌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今年年初通过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复核评估,这是我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1986年全国明确的52个抗震设防城市之一,九江市防震减灾工作起步早。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应急厅和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市县防震减灾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荣获了全省防震减灾高质量考核第一名。

防患未然 大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我家水井异常浑浊,还出现水位下降情况,你们快派人来看看。”今年6月,柴桑区城门街道应急办主任李昌斐接到白畈村村民徐贻斌的电话后,立即派出灾情速报员周浔查看具体情况,并将井水异常浑浊事件上报应急管理部门。经过九江市应急管理局和九江地震监测中心站联合现场核查,查明了井水水位下降和浑浊的原因,并结合地震台站仪器观测记录情况,初判排除了地震前兆宏观异常。

城门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石宝告诉记者,“6.16”城门街道白畈村井水异常浑浊事件报告及时、处置妥当,这得益于市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防患未然,抓实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通过健全机制,开展培训,不仅灾情速报员制度完善了,村民防灾意识也提高了。

柴桑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刘玉南介绍,柴桑区严格执行宏观异常“零报告”制度和异常核实工作制度。与各乡镇的养殖场、鱼塘等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当有异常现象发生时,能够做到及时上报信息,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辅助参考。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加强震情跟踪工作,扎实推进群测群防工作。密切配合全省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建设实施,建成6个基本站、9个一般站,目前,全市共有19个地震监测预警台站和柘林地震台,推进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终端安装。同时,印发了《2022年九江市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切实提升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水平。更新并上报了县区地震速报员250名,指导县区及时上报地震宏观异常信息情况。

多措设防 大力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129户,全部按照6度设防重建,柴桑区新合镇址坊新村示范点是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址坊村村支书叶明初告诉记者,2005年九江地震后,柴桑区按照“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进行重新建设,每户补贴1.1万元。“新房抗震等级提高了很多,搬进来后住得很安心。”址坊村村民叶兵盖起了二层小楼,震后生活得很幸福。

址坊村还利用村民废弃房屋建设了村级地震博物馆,里面设有部分复原的地震遗址和宣传展板,备有手摇报警器等应急救援物资,经常组织附近中小学生前往参观学习。

为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近年来,我市把好抗震设防关口,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依法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同时,抓牢监督管理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定期开展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抽查检查。

我市还不断筑实震害防御防线,大力推进园区区域性地震安评工作,积极开展九江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起草编制了《九江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建议书》。同时,扎实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完成了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阶段性工作任务。

协同共建 大力提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前端快速感应,后方迅速响应。在瑞昌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投入2300万元建设的应急指挥综合平台(一期)项目,与地震预评估与灾情快速评估系统进行了融合对接。瑞昌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陈卫国告诉记者,该系统充分运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预评估成果,能精确掌握本辖区地震灾害风险和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有针对性地提升地震应急准备能力,为震后应急处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视播一体平台、应急广播地震预警等科技手段,第一时间向瑞昌人民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同时,通过应急指挥综合平台、视播一体设备和手机APP上的视频监控实时察看受灾情况,并通过平台及手机APP进行点对点实时喊话,及时通知群众疏散撤离紧急避险,最大限度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

瑞昌市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为不断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瑞昌市在“防”字上做文章,在“减”字上想办法。充分利用各类广场、公园、体育场在市区建成了5处可容11万人的大型应急避难场所,各乡镇至少建成1处容纳千人的避难场所。瑞民社区就是震后安置小区,社区支部书记曹祥新告诉记者,该社区有1900多户,建有两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获评了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为提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九江市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加强避难物资储备,指导各县(市、区)做好了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录入工作,全市共录入应急避难场所88处。

同时,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工作,重新修订了《九江市地震应急预案》,指导各县(市、区)全部完成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确保了省、市、县三级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及时调整九江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并制定指挥部办公室地震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响应流程,提高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和先期处置能力。

科普宣传 大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今年5月12日,在柴桑区新区小学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全校2000多学生仅用时2分52秒就完成了疏散,这意味着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的提升。

在九江防震减灾科普馆,每年都会组织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人员体验4D影院、地震虚拟仿真逃生训练等项目,并安排讲解员对全市地震断裂带、历史地震等有关情况介绍,提高地震科普知识。

近年来,我市抓好重点时段科普宣传。认真组织做好了“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和“11.26”九江—瑞昌地震纪念日等重点时段的科普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营造了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我市还推广“互联网+科普宣传”,建立了5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开展了科普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科科长江涛介绍,我市共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市级1个,国家级示范社区5个,省级示范社区8个,市级示范社区10个,国家级示范学校1所,省级15所,市级48所,市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2个。

把好防震脉,守护一座城。我市将不断健全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筑实风险防御底线,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努力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程静/文 欧阳海员/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张江艳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