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八一建军节丨我来晒晒家中的老兵!

2022-08-01 07:18:00   掌中九江
浏览量 282958

致敬最可爱的人

“一日从军,终生是兵!一朝穿戎装,终生献国防!”

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战场的磨练,从羞涩懵懂到成熟稳重,从初出茅庐到军中骨干,他们英勇无畏、他们乐于奉献、他们谦和忍让、他们深藏功名……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老兵”。

“老兵”这个名字也许听上去遥远,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祖辈、是我们的父母、或是我们的亲人。他们的故事,也许与你我有关。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的日子,让我们听听来自九江市军休所的家人们讲述自家“老兵”的故事吧!

徐恒裕

我的爷爷徐恒裕,今年87岁,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13岁给资本家当学徒,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爷爷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了银行的优越工作,毅然参军入伍。他满腔热血,一路凯歌,成为军中骨干,先后参加过炮击金门、炮轰“瘟神”、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斗,数次与死神擦身而过,受到过毛主席、贺龙等中央领导集体接见,参加过周总理的国宴。爷爷退休后笔耕不辍,发表了很多文章,传播正能量。我虽然见爷爷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心里的形象很高大,他总教育我们牢记军队光荣传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受爷爷的熏陶,我的姑姑、伯父和父亲三人高考时都报考了军校,表兄表嫂也毕业于军校,姑父、伯母亦都是军人。他们靠着忠诚敬业在部队扎下根,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孙女:徐雨非


方向东

我的父亲方向东,1942年2月出生于湖北蕲春,儿时家庭困苦,很小就出来劳动挣工分,十八岁入伍来到沈阳军区空军高炮部队。他先后经历两次重大战斗:分别是1961年辽东半岛机动作战、1967年援越抗美。父亲和战友们克服天寒地冻、炎热酷暑等恶劣条件,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誓死捍卫祖国和人民利益,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由于表现出色,他作为受阅方队带队,如愿参加了1969年建国20周年大庆,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虽然父亲忙于工作,聚少离多,但他对我们子女的关心却从未少过半分,一直都是以军人家庭的标准严格要求我们。他教育我们要牢记部队的光荣传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走好人生每一步。

儿子:方毅

吴应明

我的母亲吴应明,1932年出生在湖南宁乡,在战乱年代长大的她,深感共产党的伟大。1951年她报名参军,先在广东野战医院护理从朝鲜前线转移到后方的志愿军伤病员,后来到海南前线为西沙海战的伤病员进行战伤救护。为了做好战地救护工作,她不得不忍痛将只有八个月的弟弟送回老家让外婆照看。尽管面临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面临天气暴晒、蚊虫叮咬、生活作息被打乱的困难,母亲仍义无反顾奋战在一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还多次立功受奖。作为母亲四个孩子中的二女儿,我十几岁响应党的号召,下乡插队到父亲老家河北邯郸,也吃过很多苦,但都无怨无悔。我要牢记母亲的教诲,把母亲在部队的优良传统好好传承下去,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女儿:刘燕萍

陈筱玉

我的母亲1939年11月在江西省万年县出生,她生在动乱年代,尝尽生活的艰辛,对党和军队的感情很深。1959年在南昌175军事护校就读入伍,后到171医院工作直至退休。母亲在生活上非常节俭,小时候家里困难,她自己织补衣服给我们穿;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怕苦叫累,特别是部队医院人少事多工作忙,母亲在生我们三个孩子时,从怀孕一直到出生都没请过假。因为当年医疗条件差,她不慎感染肝病,还夭折过一个男孩,可要强的母亲坚持再生个孩子,这个女孩就是我。为了全身心投入部队工作,母亲忍痛将大哥送给远在万年的姥姥带至成年,还把我送到幼儿园全托。小时候的我曾不理解,但回头想想,母亲操劳大半辈子,她把最好的爱给我们,把最挚诚的爱给党和人民,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女儿:闵勤

高秉涛

我的父亲高秉涛1937年7月出生,1964年从江西医学院毕业后入伍来到171医院,第一年就下放到永修县山里修建国防工程。当时路况很差,所有设备和材料全靠父亲和战友们手抬肩扛,凭着顽强的毅力圆满完成巨型山洞挖掘和水泥浇筑任务。在部队医院工作后多次下乡,一次,父亲随医疗队来到永修吴城镇,当地交通非常闭塞,要靠划船才能进岛。他逐一上门问诊,还帮助当地卫生所辅导医生,在老百姓家自己做饭吃。为了不打扰群众生活,晚上在外面席地而卧。虽然条件艰苦,但父亲和同事们仍坚持为老百姓免费看病,受到大家一致好评。父亲深知许,他代表的是党和国家,必须做好工作,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和三弟先后参军,我在部队10年,后转业来到九江建设银行工作,我要保持和发扬父亲的老兵作风,踏实工作,为人民服务。

二儿子:高志坚

刘运久

(其中一张照片是 1970年冬天,父亲和军校的战友们顶着寒风,在辽宁旅顺开展24管火箭炮装艇试验时拍摄)

我的父亲刘运久,1938年2月在辽宁海城出生。后来保送上了军校,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为积极响应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他只身来到九江的偏僻山沟,一干就是15年。为给海军部队提供质量可靠的武器装备,父亲不仅常年在陆地开展常温实验、低温实验和高温实验,还经常登舰出海实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表现突出,多次受到部队立功嘉奖。作为军人家庭出身,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们,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任何困难,都要积极面对,迎刃而解,要把老兵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女儿:刘丽

朱广亮

我的父亲朱广亮,1953年10月出生在武宁县的一个小山村,年仅17岁就参军入伍。1979年2月,他作为团政治处最年轻的副连职宣传干事,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奉命跟随某部三营出国,协助营连干部做好战时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战斗任务的完成;负责管理和使用刚回国的四名华侨翻译,还拍摄大量战地照片无偿献给军事博物馆,在猫耳洞里撰写和发表了十多篇有影响力的战地新闻,荣立三等功;参加了广西边防部队战斗英雄、战斗功臣代表大会,受到许世友等中央军委领导的接见。1991年,父亲转业回到地方工作,他始终把谦虚谨慎、再立新功作为奋斗目标,把曾经的经历和荣誉埋在心底。他总是教育我要珍惜如今幸福生活,不要忘了为国舍命、长眠在祖国南疆的烈士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人民服务。

儿子:朱新军

(胡艳萍 沈洪鸿 朱新军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