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比赛丨三等奖作品:
在博物馆读懂一座城
□ 余博超
在生命长河中,我们会因为不可控的浪潮流向未知的地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出发的位置,只有记住那儿才不会迷失于茫茫水域里。
在九江市博物馆便可以寻觅到九江城市的文明起点,它系统记录着九江城市的发展,它完整保留着九江民俗的风貌,它切实承载着九江市民的精神。因此造访九江市博物馆,开展一次历史的回望是很有必要的。
是日,我专程来到博物馆欲与九江城市历史展开一次深入的“交谈”。博物馆坐落八里湖畔胜利塔下,它是如此安静地等待来访者。进入馆中,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巨大的海报,上面写着“读懂一座城,从走进博物馆开始。”
的确如此,作为一名根生土长的九江人,我并不敢说自己真正地了解九江。走入博物馆二楼的2号展厅内,我在“九派云横—九江历史文化陈列”中,直观地了解到九江的历史面貌,具体地感受到九江的岁月变迁。若是要了解一座城市,首先必须明了它的成长经历。仔细阅览“寻邑古今”,便能轻松掌握九江这座城市的来历,它傍水而生,以山闻名。在这山明水秀中,自然是能够孕育出无数杰出的英才。有了源源不断的人,一座城市才能茁壮成长。在馆中,跟随历史的脚步,看得见数百年前属于九江的昌盛。那一条条蜿蜒绵长的水路如同血管一般,为九江注入了不可缺失的营养,正因如此,九江的航运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照出九江光明的前景。
博物馆中精心排列的用黄铜塑造的“弄潮儿”雕像,他们或许在汗青中没有留下姓名,可是在九江的航运历史上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事迹。如果没有他们驯服汇集在城市周边的江水,怎么诞生出闻名遐迩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呢?正是航运的发展,繁兴了诸多商贾。正是因为商业的飞跃,促进了人才的郁勃。馆中搭建起的“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模型,配上现代科技所营造出的琅琅书声,让后人知道了九江这座城市的底蕴竟是如此深厚。同样,作为九江这支藤上落下的瓜的我们,难道就不能更加坚定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热爱吗?
在博物馆中,思绪是自由的。你未去过的城市角落,它贴心地还原场景并运用技术让你能够身临其境,而且通过规范而专业的讲解为你介绍。比如,在九江博物馆中将庐山一处鲜为人知的天然瀑布——马尾瀑,给请进来了。利用电子显示屏将瀑布的秀美展示出来,你望着它想必会有不寻常的感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咱们的老市民陶渊明也许就是在某次旅途中偶然发现了它,才写下了令人神往的《桃花源记》,所以馆内在这儿建造了“桃源秘境360°”,只要短短的几分钟,你就能在这儿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城市静谧。
由二楼走向一楼,进入“浔阳文脉”展厅,在这儿,我想每一位市民都会热泪盈眶。这儿的展物不如馆内其他展厅中的藏品那般珠光宝气,光彩夺目;也不如玉石瓷器那样精致玲珑。它们有的只是一种熟络感,好似我们是久违的朋友。看那朴实而壮观的湖口草龙,我们好似望见了元宵节时的场景;看那诙谐而滑稽的修水全丰花灯的掠影,我们好似重温了赶集时的画面;看那简约而陈旧的九江封缸酒,我们好似嗅到了家庭聚会时的芳香。可是这些熟悉的事物,不知为何开始渐渐陌生。本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事物,怎么又如同燕子飞走了呢?这便是我要向博物馆请教的地方了——为什么我们这座城市曾经光辉的而有温度的历史,此刻却是落满灰尘般的让人难以触摸,过去那些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燕子又是否会飞回来呢?
博物馆中的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历史是在河边长大的,是水孕育了人类文明。是啊,我们九江有着如此多的水,这会令我们拥有着眼花缭乱的文明,从而陷入一种迷茫的境地。是故,来一次博物馆吧,只有在这,你才能真正读懂这座城市,走好文明发展之路。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