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比赛丨三等奖作品:
我与历史的对话
□ 袁轲祎
早上,我和往常一样赶着路,走在赶往教室的路上。不一样的是,我发现了地上有一张闪闪发光的纸条,捡起一看,上面写着“如果给你一次向历史提问的机会,你会问什么?”我想了想,大概会问什么样才能被称为历史吧。
忽然间,我似乎听到了什么。
隐隐约约地,一个声音由远及近,“那就让我来带你寻找答案吧!”
一道灼眼的白光使我不得不紧闭双眼,当我睁开眼时,才发现已经置身于九江博物馆。先前那道声音逐渐变得具象化,拟成一个光影,但是我依然看不清他的脸庞和身形。
“不是说要了解什么被称为历史吗?你看过了这些再问我吧!”
博物馆内一片寂静,文物们被妥善完整地摆放在展台上,个个散发光彩。光影带我欣赏了好几件古时的文物,并且有几件藏品十分吸睛:明朝的明霁蓝釉堆塑鱼纹盖罐,通体蓝釉,罐腹部刻划四条游鱼,两鱼之间上方刻划卷云纹,下方刻划海水纹,每条鱼的正下方各饰小圆点水波纹,透露着精致。同样是明朝的明素三彩刻划缠枝莲花盖罐,整体以翠绿色为主,莲为主题加以粉饰,清素雅淡。我最喜欢的是清朝的清光绪款粉彩葵口云龙蝴蝶纹盘,盘口呈葵花状,盘形椭圆,内里画了一圈蝴蝶纹,盘内底饰二龙戏珠,生动有趣,令人震惊的是,在历经历史的洗礼之后,它依然完美如初。
接下来它带着我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第一眼我就看见了湖口草龙,如此气势磅礴,又如此栩栩如生,这都是心灵手巧的人们一点一点编织而成的。还有星子金星砚,听说它“发墨有光”,还有瑞昌的竹编、湖口的青阳腔、德安的潘公戏等等。
博物馆用多媒体设备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往展示在游客面前。我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眼前慢慢失真,仿佛穿越时光的鸿沟,触碰着、细细地揣摩着被时间冲刷所带来的磨损。
最后光影带我走进了红色文化展区,这里展示了革命先烈们的遗物,历史文献和照片,过往历历在目,让我感到热血沸腾,血脉偾张!脑海里不禁奏响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时,那道光影向我缓步走来,向我点了点头,刹那间,我好像明白了,我将要与历史对话,我问它:“什么样才能被称作历史呢?”它凝视着我的双眼,郑重道:“文化的轨迹,还有永恒不变的事实。”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历史,永恒不变,不可能被篡改的历史!而博物馆正是作为记录者的身份,向我们传递着历史的简讯,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