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岁月丨鄱阳人的元宵味儿

2024-02-24 13:48:21   浔阳晚报
浏览量 29654

鄱阳人的元宵味儿

□ 施社干

  我不想去重复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只想说说我所熟悉的鄱阳人元宵节。

  过了正月初七(俗称“上席年”)这一天,人们便开始筹办闹元宵的事宜,如捆扎花灯、缝制狮子、连接板桥、编排节目、开挖甘蔗窖等。扎灯饰的人,首先要到山上耐心选砍一种名叫“桃竹”的竹子,再细心剖出篾丝条并根据各自的喜好捆扎骨架,然后用彩纸精心糊裱。排戏舞狮的,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他们排练非常刻苦,往往从拂晓练到午夜。此外,从正月十三日起,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坟上去点蜡烛、烧香、烧纸、放鞭炮(俗称“点灯”),连续3天至十五日止。这3天时间里,人们一个要比一个起早,目的是抢着点“头灯”,争取早生与多生儿子。元宵节除了游灯、舞狮和演戏以外,吃甘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每家都要准备上两三捆。种了甘蔗的抓紧从地窖里挖出搬回家来,没有种的则要提前购买。因此,那时候每天都有人进村卖甘蔗,直到十五日下午还能听见响亮的吆喝声。到傍晚时分,全村人家厨前菜刀砧板的切剁声和灶下锅碗瓢盆的取置声一齐响起来,热闹极了——这就是元宵节,一种快乐生活的紧密张罗。

  忙碌了几天的人们,吃元宵饭时使劲放鞭炮,拼命点蜡烛。吃过元宵饭之后,就齐刷刷穿上新衣裤,提起小灯笼,全家老小加入到欢天喜地的“游灯”队伍中去。在村里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大人们一边欣赏自己得意的灯具杰作,一边谈论着新一年的打算。小孩子们则一个个笑逐颜开精神抖擞,都争着把灯笼举得高高的,为的是竭力释放激昂亢奋的心情,尽情展示不羁的个性。那表演节目的(实际是一种传统的小秧歌舞)硬是使出浑身解数,用他们俏皮的话语、滑稽的动作和挑逗的眼色,撩得围观人捧腹大笑。还有那滚麻狮子的,也凭着一身高超的技术博得阵阵喝彩。有些年轻父亲或年老爷爷们,让儿子或孙子骑在自己脖子上看。他们一边代替儿子孙子提灯笼,一边充当“小祖宗”的垫脚墩和讲解员,一直要闹到午夜回家。人们这时才发现孩子们崭新的鞋袜裹满了泥巴,心爱的灯笼被碰撞得变了形,有的满脸泥灰只有两颗眼珠子滴溜溜地转——这就是元宵节,一种美好日子的尽情耍弄。

  小时候过元宵,老人们总要搬出一大堆的“规矩”来:汤圆是十五日下午当点心吃的,意味着阖家团圆。晚上吃团圆饭,必须要有一只鸡上席,否则既算不得丰盛也谈不上喜庆,鸡似乎是元宵节幸福吉祥的象征。游完元宵灯看毕元宵戏,接下来就是吃甘蔗了。人们常说,元宵节晚上吃了甘蔗不会肚子痛,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吃。没长牙的襁褓婴儿,就用火钳夹出甘蔗汁来喂给他们喝。如果平时遇上小孩闹肚子痛,人们首先就会问:是不是元宵节那晚没吃甘蔗?其实,吃甘蔗的真正含义,是人们寄托对未来生活节节甜蜜的良好愿望。临睡前,老人们点燃一支支蜡烛,让孩子们分别放置在堂前和房间的每根柱子边、大门小门边、猪牛栏边、鸡鸭窝边、茅厕边、水缸米缸边、风车推车边及灶前灶后,而且边放蜡烛边说“看花灯,看花灯”。这一系列放灯活动统称为“散灯”,预示着新年日子红红火火大喜大旺。鄱阳人还常说“吃了元宵鸡,各人谋生意”,这表示元宵节吃鸡会生意兴隆宏图大展。鄱阳人还喜欢接女儿女婿及外孙到家里过元宵,以显示“满堂富贵”的氛围和寓意——这就是元宵节,一种民间习俗的代代传承。

  元宵节的礼仪风俗,以我们鄱阳为例,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大都与灯有关,如龙灯、凤凰灯、孔雀灯、白鹤灯、鲤鱼灯、蚌壳灯、西瓜灯、坛子灯、腰鼓灯、马灯、驴灯,湖区人喜欢滚狮子、划龙舟、摔跤;山里人则伴有踩高跷、挤棍、拔河、打山歌等。而且每一种活动都有一段精彩的传说,都有一个神奇的来历。总之,鄱阳的元宵节是一个点燃灯火与绽放心花的“花灯节”。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吟诗作赋以抒发自己的感慨,于是就给元宵节赋予了文化基调与艺术色彩。经过2000多年的文字承载,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其核心是“团结友爱、平安吉祥、幸福美满”。从这个意义上说,鄱阳的元宵节是一种文化的演绎。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