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楹联中读懂白鹿洞书院

2023-07-21 09:07:06   
浏览量 32985


当我们游览白鹿洞书院的时候,追思古人的同时,不妨暂驻脚步,仔细品味这些闪烁着先贤智慧的楹联。


今天,当我们游览白鹿洞书院时,总能想起宋代大儒朱熹。是他,在荒废百余年之后重新修复白鹿洞书院;是他,倾力支持书院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院的发展;是他,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全民所共同遵守的教育方针……

朱熹还为白鹿洞书院撰写了两副楹联,饱含着他对白鹿洞书院的期许和热爱。同时,这些楹联也成为后人敬仰的先贤遗迹,他们通过续作、书写、诵读这些楹联,来表达对朱熹以及白鹿洞书院的景仰之情。

图片

白鹿洞位于庐山南麓,是中唐士人李渤隐居读书的地方。唐末五代之际,白鹿洞成为学人士子荟萃之所,影响越来越广。至南唐时,白鹿洞被立为“庐山国学”,正式开启教育办学的历史。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朝廷赐白鹿洞《九经》。咸平五年(1002年),朝廷下令修缮白鹿洞,并塑孔子及其弟子之像于其中。辉煌的办学历史,以及朝廷褒奖的荣耀,使白鹿洞书院声名鹊起,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然而,由于政治改革、战乱等多重原因,白鹿洞书院在北宋后期逐渐荒废。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军是宋代地方行政编制单位,行政长官称知军)。南康军设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治所在星子县,即今庐山市,管辖星子、都昌、建昌等县。上任之初,他便四处寻找白鹿洞书院,最终在樵夫的指引下找到了书院旧址。朱熹认为这里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是群居讲学、遁迹读书的好地方,于是决定重建白鹿洞书院。

至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正式落成。建成学舍二十余间,教授生徒一二十人,并购置学田作为书院办学的经费来源。朱熹在总结书院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书院各项制度,做了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一是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总结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阐明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方法,成为天下学校所共同遵守的教育方针,对整个“汉文化圈”的教育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开展讲学活动,并由讲学进而发展出的会讲和讲会,成为书院的优良传统之一,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经过朱熹的修复与振兴,白鹿洞书院成为书院建设的典范。

图片

新建成的白鹿洞书院主次分明,严谨有序,充满了秩序感和庄严感。朱熹特意为白鹿洞书院撰写了几副楹联,以壮声色。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明伦堂撰写的楹联是: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泉峰交映,智仁独得之天。

来看这副楹联,上联是写白鹿洞书院环境幽谧,有野鹿等动物悠然徜徉其间。学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修身,真有物我相忘的境界。联中“鹿豕与游”典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下联是写白鹿洞书院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读书修身的好地方。“智仁”典出《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仁”二字与前面“泉峰”二字对应,恰好包含“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涵义。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之麓,背靠五老峰,周边是后屏山、卓尔山、回流山等名胜,可谓有“峰”;远眺鄱阳湖,前面又有贯道溪逶迤而来,可谓有“泉”。白鹿洞书院有泉有峰,兼有山水之美,智者仁者皆得其乐,故曰“智仁独得之天”。

这副楹联由白鹿洞的“鹿”联想到《孟子》中舜与鹿豕游的典故,蕴含着鼓励学子们像舜一样从善如流、见贤思齐的意思,构思十分巧妙。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藏书楼撰写的楹联是:

泉清堪洗砚;

山秀可藏书。

白鹿洞书院门前有一湾溪水潺潺而过,确实是“泉清”“山秀”的好地方。庐山不仅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人文荟萃的文化底蕴。就在白鹿洞的不远处,有李白隐居九叠屏读书作诗的李白草堂,又有李常藏书万卷的李氏山房等等。朱熹的这副楹联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却精练准确地概括出庐山秀丽山水与温雅文化之间的相得益彰。

这副楹联悬挂在藏书楼,既符合藏书楼珍藏图书的实用功能,又与书院附近秀丽的山水风光相辉映,情景融合,事理圆融,洵为难得的佳作。

朱熹的两副楹联不仅装饰了白鹿洞书院的建筑环境,而且巧妙地传达了儒家教育的理念。

图片

鉴于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巨大贡献,后来许多学者在为白鹿洞书院撰写的楹联表达了对朱夫子的敬仰之情。如白鹿洞书院朱子祠悬挂的楹联是: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此联是明代高贲亨所撰。高贲亨,浙江临海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曾任江西按察司佥事。在职期间,聘请饱学之士出任白鹿洞书院山长,择优选拔书院学子,制定《白鹿洞十戒》,并亲自为书院学子讲学。

图片

这副楹联,其上联写白鹿洞书院四周有五老峰、后屏山、左翼山、卓尔山、回流山等青山环伺,犹如宫墙,拱卫着朱熹兴复的白鹿洞书院。朱熹晚年时定居考亭(在今福建建阳),著书讲学,传道授业,后世便以考亭代称朱熹。所谓“考亭之遗迹”,除了朱熹兴复的白鹿洞书院之外,还有散布在贯道溪两侧的“枕流”“漱石”“钓台”“敕赐白鹿洞书院”等石刻,也是由朱熹题写的。

下联写贯道溪由远处潺潺而来,流经书院前方,折而奔流出山,若环若带,其上游似乎遥接泗水,连通孔夫子讲学之所。在周代,设于王城的学校四周环水,形如璧环,称为辟雍;而设在诸侯国都的学校规模要小于辟雍,取辟雍的一半,形似半璧,故曰泮。后世便以泮宫代指学校。

又如白鹿洞书院崇德祠悬挂的楹联:

祠尊紫阳,院纪白鹿;

道致广大,学尽精微。

这副楹联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撰。上联点明白鹿洞书院历史上声名最著、贡献最大的两位先贤,以“紫阳”对“白鹿”,工稳妥帖。下联典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宋元学案》也称赞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该联以简明之语言评价朱熹之学说,要言不烦,切中肯綮。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评价朱熹:“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道致广大,学尽精微”正是对此评语的精练概括。

本联属于当句对,又叫句中对,一联之中自成对偶,如“祠尊紫阳”与“院纪白鹿”是对偶,“道致广大”与“学尽精微”也是对偶。

再如文会堂两侧楹联曰:

白鹿洞开,泉谷烟霞竞秀;

紫阳道在,圣贤师友同归。

上联描写白鹿洞书院优美的环境,泉谷烟霞,争奇竞秀。书院大都建在环境幽雅的地方,既可以隔绝尘俗,收摄心神,潜心读书,又可以借山林的清幽来怡神养性、清心正气,使得书院教学的环境与书院注重修身养性的教育目的相配合。

下联勉励学子遵从朱熹的教导,以格物致知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普遍的规律,进而体悟天道至理,便可与圣贤师友同归于儒家的理想人格境界。

白鹿洞书院的楹联大多源自儒家经典,包含着儒家的宗旨理念和教育方法,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是书院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

今天,当我们游览白鹿洞书院的时候,追思古人的同时,不妨暂驻脚步,仔细品味这些闪烁着先贤智慧的楹联。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魏菲

责编:许钦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